(来源:上观新闻)
结营仪式中,乡村教师们合唱《明天会更好》。
100多名来自大山深处的老师,在舞台上一首接一首唱出充满生命力的歌,《映山红》《康定情歌》……无需扩音器,就响彻整个大厅。
“嘹亮又原生态的歌声一起,我心尖儿都在颤动,觉得就算再累也值了!”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毅这样说。不只是她,在场的每位老师和学生,都为之动容。
近日,一场特殊的乡村教师培训在上海交大落下帷幕。从2007年起,该项目已累计培训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646名乡村教师,受益学生逾10万人。
比起组织一场公益活动,要让活动成为项目、年复一年持续做下去——点亮乡村教育,需要坚持。在上海交大,就有这样一群师生,他们默默付出,接力了19年。
校园志愿者们为乡村教师培训搬运物资。
持续18年的公益项目,险些停了
故事源于20年前。
桃子老师,原名陈恩桃,是上海交通大学一名老师。2005年,他在上海交大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读书。他出生于四川自贡农村的特困家庭,家庭年收入仅3000元,曾因“打六份工资助六个学生”,成了报纸上的“打工王子”,还获评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
“我找到了走出贫困的出路,就是勤工俭学,自强自立。”这是曾因贫困而自卑的他当年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
首届思源爱心服务社部分成员合影。
当时,上海交大农学院有超半数学生是来自农村的受助生。深感“知识改变命运”的陈恩桃,在学院牵头成立了“思源爱心服务社”。2006年夏天,服务社的队员们坐了3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回到他的家乡四川富顺县调研。“为了县里的留守儿童,当地老师们不仅要教书,还要承担起父母的角色,非常辛苦。”陈恩桃回忆。
调研结束,队员们开始写策划书、找人捐助物资。从修路、建沼气池、到捐赠桌椅,最终,大家认为,要真正对当地的孩子有所帮助,必须建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培训乡村教师的倡议,就这样萌发了。
“扶贫先扶志,对农村来说,教育是核心,而乡村教师是核心中的核心。”从2007年起,乡村教师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在四川富顺举办的乡村教师培训开学典礼。
最初的5年,陈恩桃作为思源爱心服务社社长,带着小伙伴们一起走入大山。有一年遇到湖南发大水,他们就买了40小时的站票;还有一年,他们在路上遭遇了交通事故,一位受伤的同学从医院出来后,还是依然坚持完成了项目……这些,都没能阻止陈恩桃的脚步。
2012年,随着随着项目运行方案出现微调,从学校师生前往乡村支教转变为邀请乡村教师来上海交大培训后,新的难题出现了。“做一个公益项目是有成本的,尤其在上海。”陈恩桃坦言,经初步核算,培训乡村老师的成本大约为1500元/人,这是在学校提供住宿、场地、师资等支持后,压缩到极致的10天成本。每年100个老师,就是15万元。
今年4月,陈恩桃得知,因一些经营上的原因,原来给该公益项目的资助无法维系。“那个月,我特别崩溃。”虽然他火速联系了七八家企业,但都遭到了婉拒。“主要是时间不合适,很多捐助基本在今年初就敲定了。”
柳暗花明,乡村教师培训“焕然升级”
在这个公益项目险些“断供”之际,一直担任培训老师的三位交大教职工找到陈恩桃,说他们愿意每人出5万元,要把项目继续办下去。
感动之余,新的转机也出现了。在交大基金会的牵线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表示愿意支持和加入,与此同时,这个公益培训项目也实现了“焕然升级”。除了培训人数扩容、项目预算提高,在培训内容上,今年进一步聚焦AI对教育的赋能。
乡村教师们在杭州参访阿里巴巴公司。
今年的培训内容,既有《AI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与趋势应用》等专题讲座,也有AI课程体验、生物实验探究、快乐体育教学法示范等实操环节。此外,还安排了校园安全实训、心理健康赋能等课程,全方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展示评比环节,乡村教师们分享了结合AI的教学案例。来自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郎溪乡中心完全小学的00后教师于洋,将AI融入诗歌教学,贯穿于教诗、写诗、评诗每一个环节,甚至能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词汇,洞察孩子心理状态,提醒老师给予关怀。
陈恩桃介绍,因为加入培训的前提是需要教龄满三年,今年也是00后免费师范生首次参加培训。“这些带着理想与技术的年轻教师,对弥合数字鸿沟将产生积极作用。在广袤大地上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这一代老师的作用很关键。”
众人拾柴,做正确的事情一定不孤单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件坚持了19年的事,无疑是:“点亮”。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多年前,陈恩桃自己是被点亮的人;后来,他成为了点亮别人的人;如今,他点亮的人,也在点亮更多的人。
施索华是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师,也是陈恩桃的思修课老师。陈恩桃说,做乡村教师培训,很大一个原因“是受施老师影响”。2012年,项目首次在交大举办,陈恩桃邀请施索华讲课。结果非常不巧,她前几天摔跤骨折,就坐着轮椅来上课。
后来,施索华一期培训也没落下。同样一期没落的,还有上海交大校医院原院长刘金生。和他们一样,许多的交大老师,都坚持免费支持乡村教师培训,把自己最擅长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乡村教师们。
施索华教授为乡村教师们讲课。
“除了课程,乡村老师回去跟学生聊在上海、在交大看到了什么,跟专家大牛学到了什么,对学生影响都很大。就像给他们打开一扇窗。”陈恩桃说,有一位乡村教师告诉他,自己当年没有机会来交大读书,如今却能以老师的身份倾听交大的课程、住在交大宿舍、感受交大学风,非常有感触。
众人拾柴火焰高,眼下,更多人关注着这个公益项目的未来。李毅表示,希望结合阿里的优势,进一步推进课程的数字赋能,做好课程外延,整体放大乡村老师培训的辐射面。“如果有更多高校能参与到乡村教师培训中来,就有更多乡村的老师、学生可以就近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
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学生韩禹博也是一名从西北乡村走出的学生,他曾问陈恩桃,“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高中时也想做老师,但好多老师不同意,说好不容易把你送出去、又要回来,太浪费了。”
陈恩桃回答:“先是一个人的坚持,后是一群人的坚持,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虽然这件事和工作无关、和晋升无关、和收入无关,但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一定不会孤单。”
陈恩桃(右一)与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们。(均受访者供图)原标题:《他是上海交大的“打工王子”,打出一份持续19年的公益项目》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