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植绿人:刘宏义的39年绿色梦
创始人
2025-07-21 00:07:28
0

转自:草原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刘宏义,在内蒙古阿拉善的大漠戈壁中,他用39年的青春与钻研,让868万亩黄沙披上绿装,以坚守践行着自己的绿色梦想。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治沙故事。

刘宏义

1986年,我中专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吉兰泰治沙站工作。刚来单位的时候,看到到处都是漫漫的黄沙,还有破旧不堪的办公室、职工宿舍,经济发展也是特别艰难,生态建设就更不用说了,当我看到东倒西歪的沙枣树的时候,心情特别沉重。

面对漫天黄沙与艰苦环境,刘宏义没有退缩,他毅然一头扎进乌兰布和沙漠,誓要让家乡披上绿装,这一坚守,就是近四十年。

刘宏义

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治沙工作,一方面是我的专业和我的职业,另一方面使家乡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沙尘暴少一些。

1998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机遇面前刘宏义却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全旗8个国营林场连像样的沙生苗木都拿不出。为解决育苗难题,他和妻子商量,把单位分给妻子的5亩“工资田”当作育苗地。

刘宏义

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的苗木失败了,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最终妻子还是理解了我,默默地支持了我的工作。

有了家人的支持,刘宏义和同事们日夜钻研。他们尝试种植梭梭、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不仅找回了阿拉善地区丢失多年的沙生植物苗木,还总结出《阿拉善干旱荒漠地区梭梭造林及育苗技术》,在全旗推广。随着梭梭造林育苗技术的成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地区成为内蒙古最大的优质沙生植物育苗产业示范基地,产苗量达4000万株,产值400万元,不仅缓解了用苗紧张,更拓宽了职工和农牧民的增收渠道。

育苗技术突破后,成活率又成了新难题。2012年春天,10万亩梭梭林地因技术不成熟,成活率不足三成。刘宏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当年10月下旬,秋(冬)季造林试验取得成功,让阿拉善造林季从春季单枪匹马,变成春秋互补的双线作战。

刘宏义

我们实现了三项技术突破,节约了用水、提高了成活率、扩宽了造林季节,提高了农牧民积极性,由过去“要我造林”转变为现在“我要造林”的新模式。从2015年开始,阿拉善盟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推广种植梭梭林,到现在为止,全盟人工种植梭梭林达到868万亩。

在阿拉善左旗639万亩飞播林里,417万亩印着刘宏义16年来艰辛的足迹。他带着团队用卫星定位导航破解飞播偏差,用机械沙障驯服中高大沙丘,两项国家专利破解了飞播技术难题。

阿拉善左旗科学技术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 胡胜德

这些技术的突破,成为阿拉善生态治沙的关键,为阿拉善荒漠地区梭梭肉苁蓉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阿拉善梭梭苁蓉基地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年,阿拉善左旗292万亩梭梭林结出“生态果”——53万亩肉苁蓉年产值3亿元,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1万元。2012年,刘宏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9年时间结合生态建设项目助力嘎查振兴乡村、壮大集体经济。

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乌日图霍勒嘎查书记 佈和巴依尔

以前我们在腾格里沙漠腹地,交通不便,牧民的收入也一般,刘书记从2012年开始手把手教我们牧民种植梭梭、花棒,花棒到现在为止达到110多万亩左右,现在嘎查集体积累前年达到300多万,在今年达到400万元左右。

从“要我造林”

到“我要造林”

刘宏义用39年的时光

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洒在大漠

他的坚守

让风沙低头

让荒漠开花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绿色梦想

更是千万治沙人

献给北疆的深情告白

驼乡云客户端记者:宋金蔚 维力斯 王斌麟

新闻编辑:柳心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内蒙古味道“鲜”达全国餐桌 (来源:内蒙古日报)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高慧  7月14日清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格...
关键时刻,张坤再次“对抗”市场... 作者 | 佳飔编辑 | 袁畅张坤有句名言:一个基金经理在从业历史上,至少应该敢于对抗市场两三次。20...
内蒙古出台16条措施贯彻落实“... (来源:内蒙古日报)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7月20日讯  (记者  张慧玲)记者从自治区水利厅获悉,近...
心累了想放弃的伤感个性说说 最... 心累了的伤感个性说说1、 时间,可以了解爱情,可以证明爱情,也可以推翻爱情。2、 放弃、你说得如此容...
最伤感的句子表达被兄弟欺骗抛弃... 最伤感的短句1、 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2、 下雨了,一个人坐在窗户旁,任由雨飘落脸上眼泪落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