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杯奶茶钱换科研坦途”,小心这种灰色生意正在收割研究生新生们。
近两年来,每逢研究生招生入学季,社交媒体上就会悄然流传一类信息文档,都是以院系为单位,专门搜集并介绍各学科研究生导师的一些信息。与各高校官网上比较严肃正规的导师简介不同,这些文档内容会对某一位导师给出直接的简单粗暴的评价。
诸如说某导师“没能力还给学生画饼,自己乱用经费,发不出来什么文章,还觉得自己挺厉害”,某导师是“公认的好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考虑”等。这些信息文档,大都出自一些个人或教培机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几条简单条目,更详细全面的信息需要付费购买。关于导师的“瓜”,俨然成为一门生意。且据报道,很多都有着不俗的销量。
这些文档,有些称为“某某高校导师评价:推荐+避雷”,有些则直接命名为“某某高校导师的‘瓜’”,单从命名上而言,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让研究生新生们出于避免“掉坑”的安全考虑,不得不掏腰包买导师的“瓜”。这背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研究生新生的“择师焦虑”。但这类小道消息显然难言有何正向价值,这种靠噱头带销量的灰色生意,也不会带来什么科研坦途。对此,研究生们需有理性认识。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高校师风师德奖惩力度,通过媒体公布了大量案例,一些导师不能善尽导师职责,甚至恶意打压学生、压榨学生的事件引发关注。
再加上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压力大,无形中也让一些研究生入学后在选择导师时多了一份警觉。而高校里,学生与导师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
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官方信息大都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获荣誉等。说实话,这些信息,对充满了选择焦虑的广大研究生新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导师性格如何、对学生能否宽容、为人是否正派等,是学生更为关心的信息。而一些机构和个人正是瞅准了广大新生的这些需求,把对导师的评价处理成社交媒体上所谓的“瓜”,进而变成了生意。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看,这些所谓卖“瓜”机构或个人,他们大都并不真正具有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导师学术水平和个人品格的能力,其所谓的信息,基本来自往届研究生匿名在网上对自己导师或学习生活感受的“吐槽”。
这些意见往往以碎片化方式呈现,大都比较感性、随意。更有一些意见,是部分学生因没有达到个人目的而发泄的不满,比较苛刻,甚至存在诽谤侮辱性内容。
相关机构和个人应该意识到,搜集并传播这样的信息,是有法律风险的。对广大研究生新生来说,对待这些所谓的“瓜”,只可本着“姑妄听之”的态度。还是要多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从多方面了解导师的情况,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恰当选择。
作为考研过来人,能给即将成为研究生的新生一点建议是,在研究生阶段,无论读书还是选择导师,都要多一份学术热忱、少一点急功近利。
比如,上述所谓信息文档中,推荐一个导师,最常见的理由往往是某个导师有很多课题经费、在社会上有深厚人脉等。
但客观讲,有些导师经费很多,名下课题学术含量却不一定高,学生入学后陷入这种课题之中,把大量精力用于完成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并不一定能够受到合格的学术训练。有些老师名下未必有多少经费,但老师治学谨严、培养有方,在这样的老师指导下,学生专心治学、心无旁骛、学术上反而进步很快。
而所谓的人脉资源云云,即便果真有此便利条件,也需要学生自身“够格”才行。
“用一杯奶茶钱换科研坦途”,一些人把考研念成生意经,助推所谓导师真真假假的“瓜”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也提醒各高校正视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的信息焦虑。
一方面,学校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学生全面了解导师方方面面的情况创造充分条件。如允许学生入学后用一个学期时间熟悉专业、了解导师,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导师。
其次,学校要从制度层面降低学生选择导师时的试错成本,一旦发现学生因各种原因确实不适合在某个导师名下学习时,要尽可能为学生转换导师提供方便。
从根本上说,鉴于高校中,导师与学生地位的不对等,高校要切实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加强对导师的监督,督促导师对学生尽心尽责并杜绝各类不正之风。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学生在入学时的选择焦虑,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撰稿 / 王天定(高校教师)
编辑 / 迟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