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亨特hunter)
这个周末海外投资被征税的事讨论度很高...
这件事目前来看已经比较清晰了,在香港/海外券商开立了证券账户的金额较大的,都会按“财产转让所得”或“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20%个人所得税。
目前听说的是600万人民币以上的被通知了征收,但伴随征收能力的提升范围肯定在扩大,说不对明年每个人的个人所得税APP就会跳出来这一项了...
目前来看,通过CRS机制,所有参与信息交换的国家/地区的金融账户都会被征收,几乎覆盖了国内投资者使用的所有主流券商平台。
现在来看美国没有加入CRS,但考虑到美国正在通过FATCA双边协议交换信息,美国的券商可能也很难逃过征收。
简单来说,只要你有海外账户,通过海外账户做股票投资,在未来几乎都会被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
目前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是免收这部分个人所得税,大家从国内证券公司港股通买的港股是不会被征税的,虽然免税政策只到2027年底,但在支持香港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个政策几乎肯定会延期,通过港股通买港股不用担心会被征税。
其实不光是股票,如果要按中国税法标准,中国税务居民(年居住≥183天)需就全球所得纳税,其中还包括美国国债利息,存款/理财利息等。
中国税务居民的这部分固定收益所得,很可能也会被纳入未来收税的范畴。
这件事大概就是这样,事情本身比较清晰了,媒体讨论的也很多,我想聊聊政策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以及政策背后代表的政策趋势是什么样的。
过去三年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状态,贸易顺差越来越大,货币却一直贬值,这是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罕见的一种状态。
这里其实核心有两个原因。
首先,贸易顺差很大,但资本逆差也很大。
中国国内的资产在过去几年非常差距,股票/房子一直跌,债券利率一年不如一年,存款利率年年下滑,中国老百姓拿到钱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资产配置,进行投资。
而海外不一样,美股日日新高,美债收益率5%,海外随便买一个美元理财就是4%-5%的收益。
于是大量的国内资本外溢,大家多想方设法往海外走,海外投资中国市场的资金由于更加便利,更是大幅的撤出中国。
虽然我们贸易顺差极大,但面临资本流出,人民币不光没有升值,反而一直贬值。
其次,国内也有推动人民币贬值的诉求。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国内内需很差,外需在经济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内经济需要外需的支撑。
货币越贬值,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越好越容易创汇,在内需差支持外需的背景下,国内政策层面对于这种贬值其实也是乐见其成的。
去年以来,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伴随我们顺差越来越大,海外国家开始对我们设置贸易壁垒。
想要进一步依赖出口提振经济的意愿面临着市场规律的压力,中国贸易顺差占全球贸易顺差的43%,中国顺差占全球GDP的 0.8%,显著高于德国(1980年代峰值0.5%)和日本(1986年峰值0.6%)。
中国顺差规模目前相当于第二名德国(2580亿美元)的3.8倍,数字已经非常夸张。
川普的上台,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几乎不可能再靠着这种持续增加顺差的方式提振经济,稳住经济。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企业想要打开海外市场,很难进一步靠出口抢市场,而是得靠投资抢市场。
看90年代的中国就很清晰了,当时欧洲美国企业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是靠出口,而是来中国投资,欧洲的大众宝马奔驰都来中国设立投资公司,打开中国市场,推动产品销售。
这种投资换市场的方式更容易被相关国家接受,投资会给他们创造GDP,创造就业,繁荣经济,远比纯粹的进口要好。
如果我们想要靠投资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我们需要的就不再是弱人民币,而应该是强人民币。
我们在出口的时候,人民币越弱越好,因为在海外卖的美元价格是固定的,人民币汇率越差,同样的美元对应的人民币就越多,出口就越赚钱。
但如果要投资驱动了,我们就更需要强人民币。
比如同样是投资100万美元,当美元/人民币是7:1的时候,我们需要花700万人民币才能完成投资,建设厂房;但美元/人民币是6:1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花600万人民币。
在不同的阶段政策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诉求是不同的。
政策诉求变了,很多动作也就变了。
我觉得对海外投资征税就是其中一环,你把人民币转移到海外去投资买港股要征税,但你把钱转回来用港股通买就不征税。
这样的政策效果大概率是推动一些资金回流国内,而这样的资本流入和回归,必然会成为推动人民币走强的一个助力。
过去几年有大量的国内资金流向了海外,有的是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转移的,也有的是出口企业出口赚汇后故意不结汇留在海外的。
这些资金本质上是逐利的,流动的。
过去几年人民币贬值,国内资产差,利率低,海外资产好,利率高,美元还升值,大量资金出去是必然的趋势。
而如果人民币回归升值了,国内资产表现向好,海外资产进入震荡,美联储开始降息了呢?
人民币的走向很可能会彻底的逆转,这些逐利的资金会加速回流,这些本该结汇的资金会加速结汇。
对于所有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的朋友,我觉得都需要重新去思考这个趋势下的资产配置趋势。
这也很可能是港股这轮牛市最重要的一个资金面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