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蒋波
编辑 |韩成功
动力电池领域最大的“黑马”蜂巢能源,准备为明年盈利拼了!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公众号hxcn3060)获悉,7月10日,蜂巢能源在南京举办了2025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向外界解析了公司未来战略规划。
在峰会上,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乐观地预计:2025年,蜂巢能源营收有望较2023年增长160%;2026年,公司将实现扭亏为盈。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发布的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榜单显示,蜂巢能源跻身全球TOP10,同比增长高达110.1%,成为榜单中唯一实现三位数增长的企业。
受动力电池和储能行业高度“内卷”的影响,蜂巢能源陷入了有增长、无盈利的尴尬境地。对于这样的状况,蜂巢能源的高管团队显然是心有不甘的。
那么,蜂巢能源的高管们,该如何完成这份“军令状”?
瞄准亏损的“病灶”发力
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汽车,注册于2018年。公司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却在业绩方面不尽人意。公开数据显示,2019—2022年4年间公司分别亏损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22.56亿元,累计亏损超过44亿元。
关于公司持续亏损的原因,杨红新表示,主要是在于成本太高。而导致成本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制造成本高,二是产能利用率低。
因此,要实现2026年扭亏的目标,蜂巢能源首先必须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杨红新表示:“新一代产线设计更省成本,整体成本降了14%,加上其他费用减少,闲置产能的折旧也少了,这些是明年能盈利的关键。”
实际上,近两年,围绕着制造成本和产能利用率,蜂巢能源一直在不断进行优化。
据杨红新介绍,目前,蜂巢能源的制造成本同比下降了48%,报废率同比下降了28%,一次良率超过了90%,综合良率超过96%。而呆滞库存在2024年降低了62%,2025年预计继续下降34%。这些成效均为2026年实现盈利奠定了基础。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在过去几年,蜂巢能源在产能扩张上十分积极,曾规划到2025年,公司全球产能提到600GWh。这一数值可与宁德时代(SZ:300750)、比亚迪(SZ:002594)比肩。
但是,近期,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蜂巢能源明显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除了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蜂巢能源还通过高利润产品来提高盈利。
杨红新在峰会上表示,目前,三元和增混这两块业务不仅利润比较高,而且出货量也比较大,可以助力公司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蜂巢能源插混乘用车装机量达到5.6GWh,同比增长409.1%。2024年,在国内插混市场出货排名中,公司持续保持头部地位,仅12月单月,装车量就达1.37GWh。
在三元动力电池方面,蜂巢能源也表现良好。2024年,在国内三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中,蜂巢能源位列第三。
储能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除了动力电池,储能已经成为蜂巢能源另一重要的业务板块,有望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支柱。
与国内很多锂电厂商一样,蜂巢能源的储能业务也是从动力电池业务延伸过来的。蜂巢能源是叠片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在储能电芯制造方面,沿用了飞叠技术,推出了热复合短刀电芯。热复合叠片是蜂巢能源第三代叠片技术和热复合技术的结合,可以解决负极掉粉和隔膜褶皱的问题。
除电芯之外,蜂巢能源还把储能业务延伸到了系统集成领域。针对系统端,蜂巢能源在短刀的基础上推出了“大刀”系列,并已经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为325Ah,第二代为350Ah,第三代则高达700Ah+。
在今年6月举行的SNEC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上,蜂巢能源还发布了FlexPod积木式储能系统,该产品采用了分舱设计,上下叠放,也符合行业发展的潮流。
此次峰会上,蜂巢储能销售中心总经理高春鹏表示,蜂巢能源的储能业务未来有三个发展方向:聚焦大单品、做精品国内业务、扩大海外布局。
在这三大方向中,最值得期待的还是海外市场。在峰会上,蜂巢能源表示:今年公司获得了4GWh的订单,其中50%以上的订单都是出口,销售地区包括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
蜂巢能源制造基地(来源:蜂巢能源)当前,国内储能企业正掀起一股出海潮,除了向海外市场出口产品,还在积极投建海外基地、扩大产能。例如,今年6月,海辰储能在美国德州的首个海外制造基地正式落成;亿纬锂能(SZ:300014)正式官宣,拟斥资约86亿元在马来西亚投建新型储能电池项目。
但是,去年10月,蜂巢能源在德国计划投建的两座电池工厂因各种原因搁浅,而欧洲又是公司重要的海外市场。经历了这一场挫折之后,蜂巢能源未来是否会重启海外基地项目的投建,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如果缺少了全球供应链的支撑,蜂巢能源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恐怕会受影响。
上一篇:吉林省严查!为期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