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聚焦零碳园区建设:多方献策破局零碳产业路径与实践之道
创始人
2025-07-20 20:27:31
0

转自:新华财经

2025年7月19日,由中国投资协会与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市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在未来科学城成功举办。作为连续四届的品牌盛会,本届大会以“新质驱动 数智融合 零碳转型”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零碳产业发展路径。

与会嘉宾共论绿色转型:盘点成就、直面挑战与未来部署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原正司级巡视员孙耀唯主持大会时指出,中国积极履行碳中和责任,通过政策推动清洁能源规模持续扩大、能效不断提升,但碳中和面临储能与智能电网支撑不足、传统能源转型资金技术短缺、转型与发展需平衡等挑战。本次大会将搭建平台,深化协作,推动创新转化,助力能源绿色变革。

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蒋兆理强调,中国坚定履行气候承诺:2024年碳市场成交额突破400亿元,可再生能源装机超18亿千瓦(占总量56%),2025年一季度碳排放同比下降1.6%;政策体系加速完善,绿色金融投资全球占比34%(6750亿美元)。未来将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扩大碳市场覆盖、创新金融工具并加强国际合作。

本次大会特邀专家梁志鹏从战略指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双碳”目标、四大领域成就(技术、结构、市场、政策)、2026年指标转型、四项实施建议、五个核心模块深入解读全面推进绿色转型。指出未来需重点整合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应用,强化政策协同落地,地方政府应打造绿能招商环境,企业须提升产品“含绿量”以应对国际标准,政企协同推进零碳产业发展。

院士报告深析氢能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与前瞻指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特聘教授彭苏萍以《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为题做主旨演讲时认为,未来10~20年关键期需聚焦三方面:一是攻关SOEC高效制氢、氢氨储能等技术提升自主化;二是推动绿氢在煤化工、冶金等领域替代,促进“氢-电-碳”融合;三是建设输氢管网,改造加氢设施,拓展交通(如氢能重卡)、电力(掺氢燃气轮机)、船舶等应用。预计2030年、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将分别达3715万吨和1.3亿吨(绿氢占比超75%),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专家学者共话零碳转型:解析路径、聚焦突破与实践指引

在主题报告环节,专家学者聚焦零碳转型的具体路径与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原二级巡视员皮建华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零碳转型》报告中指出,新质生产力为零碳转型提供三大破局动能:一是技术创新(如光伏成本10年下降70%)让零碳成为“经济选择”;二是以“碳生产力”评价倒逼企业转型,重构产业竞争力;三是应对气候危机(2024年全球因气候危机造成的损失超3000亿美元),打破“发展-污染-减排”的循环,从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赋能零碳转型需聚焦三大路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政策体系。以北京未来科学城为例,打造零碳园区需要构建绿能供给体系等系统性变革。

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在题为《绿氢:零碳科技园的必然之选》的演讲中表示,零碳科技园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载体,其内在的降碳需求,决定了绿氢成为必然选择。绿氢的独特优势:作为“电-氢-电/热/燃料”全链条通用二次能源,具备高灵活性、可储运性及巨大贸易潜力,满足园区多样化能源需求;可解决工艺热供应、重卡物流排放、精细化工零碳生产及航空燃料替代等难题;经济性层面,风光资源丰富区的绿氢制氨/甲醇成本已与传统路线相当,且成本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朱彤以《零碳园区相关能源体制机制问题与改革思路》为题指出,政策导向下园区需依托绿电与绿氢构建新能源体系,其中绿氢作为核心纽带。当前落地需破解困局,绿氢成本地域差异大(如内蒙古21.06元/kg,重庆46.28元/kg),主因制氢配套储能及储运成本高。创新实施路径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布局“氢城”就地制氢;发展绿氨、甲醇等氢基载体提升储运效率与安全性;加速金属水蒸气热化学制氢等技术突破(示范成本约14元/kg)。同时需创新机制,政策先行示范、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园区作为聚合体参与碳市场,使其成为能源转型的实践载体。

圆桌对话聚焦零碳建设:共谈园区、工厂路径与实践探索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在圆桌对话环节强调,零碳园区是国家“双碳”战略的核心抓手,各省申报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他回顾中国投资协会能投委五年实践,指出需应对政策协同、技术整合及资金机制等挑战,呼吁以“零碳倒逼供给侧改革”,通过绿电直供、多能互补推动产业升级。未来,零碳园区将催生“非地零碳产业链”等新业态。

综合各方观点来看,零碳园区建设需凝聚“政产学研金”合力,从政策机制突破、技术场景落地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推进。随着国家试点深化与产业生态完善,零碳园区将加速从“单点示范”迈向“系统变革”,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对接国际绿色规则的关键引擎,最终推动中国制造向“零碳竞争力”全面跃升。

编辑:王安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关于月亮的诗句和句子 关于月亮...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
关于描写黄河气势磅礴的诗句 滔...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 ...
第三届链博会签署协议意向超60... (来源:衢州日报)转自:衢州日报  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境外团组观展参会是上届2倍多、首发首展首...
赞美梅花唯美诗句 赞美梅花唯美...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 唐...
华安国证生物医药ETF季报解读... 2025年第二季度,华安国证生物医药ETF呈现出份额下降、利润增长等多项显著变化。本文将深入解读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