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大幕拉开,西直门城楼的剪影映于舞台深处,旧式灰瓦房围在中央,身穿粗布衣裳的车夫伴着依稀的叫卖声忙进忙出,百年前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开始流淌。7月18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第二部作品《骆驼祥子》在首都剧场首演,区别于“计划”的开篇之作《风雪夜归人》呈现的当代新解,《骆驼祥子》以“绝对复刻”的方式进行了虔诚的还原与传承。
《骆驼祥子》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骆驼祥子》透过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真实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浸润着浓郁的北京风味。1957年,经导演梅阡改编,老舍先生的原著小说被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凭借精湛表演,《骆驼祥子》不仅成为北京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更树立了文学改编话剧的典范,此后许多舞台剧、影视剧对《骆驼祥子》的演绎也遵循了梅阡导演的版本,可见艺术性、思想性成就之高。
对待这样一部经典的“博物馆剧目”,主创团队在舞美、灯光、服装与化妆上都力求恢复1957年的原貌。没有花哨的场景转换、特效音响,灯光明暗基本只用来模拟天色变化,幕起幕落间,属于那个年代的“泥土气”扑面而来,在这样的舞台上,《骆驼祥子》出彩,靠的是凝练的剧本和演员“你来我往”的基本功,后者尤其是复排导演闫锐、于震雕琢的重点。《骆驼祥子》这轮登台,黄麒源、赵正添、张晔子、周佳钰、刘宸等众多青年演员挑起大梁。不难看出,在台词的京味儿、演员的配合等表演层面,青年演员在尽最大可能传承人艺演剧风格的特点和精神,努力塑造憨厚坚毅的祥子、泼辣直爽的虎妞、冷漠贪婪的刘四爷以及命运凄苦的二强子、老马、小福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冬夜车夫们闲话家常、虎妞与刘四爷决裂等桥段里,衔接顺畅、个性突出的群像自然而鲜活,仿佛那个时代的横截面真正流动起来。
《骆驼祥子》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有趣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虎妞这个不美丽、不温柔、不“传统”的女性角色,越来越收获当代人善意的解读——旧社会捏塑了她的蛮横刁泼、有些扭曲的感情观和难以遮掩的陋习,但她大胆追爱的勇气、反抗封建父权叛出家门的决绝相当令人敬佩。演出现场,虎妞“高光”频现,几乎“收割”了所有的笑声,但稍需注意的是,塑造这个角色或许不必太“讨巧”,对如今的观众来说,他们对虎妞的理解、喜爱绝非仅仅来自她“倒贴”祥子的喜剧色彩。同时,这一版《骆驼祥子》仍需在台词表达、表演的节奏和力度等细节上做些打磨,把更多人物进一步立住、凿实。
《骆驼祥子》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总的来说,这次舞台“复刻”让不少观众看到了年轻人从前辈手中接过经典的诚意,也看到了符合期待的北京人艺,百年前人力车穿梭来往、烟火热络的老北京已经一去不返,这方舞台难得留住了一些回忆。如今正值暑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向更多人展示北京文化的层面,《骆驼祥子》打开了一扇视角鲜活的窗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下一篇:广东佛山召开新闻发布会,最新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