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夏高琴 苏州摄影报道
足球热浪席卷江苏,赛事狂欢此起彼伏。7月19日、20日晚,在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中甲联赛苏州东吴迎战佛山南狮,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下称“苏超”)苏州赛区第七轮苏州队对阵镇江队,两场扣人心弦的足球对决蓄势待发。
而绿茵场外,与主赛场仅隔300米的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西广场上,苏超赛事主题市集在19日下午就已早早开市。60余个主题摊位汇聚于此,人声鼎沸中,来自“聆听咖啡”的“豆香”格外吸引人。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为了契合苏超主题,“聆听咖啡”的咖啡师们此次为五款饮品取上苏超特色的名称:“苏必胜”“镇得住”“德必撞”“爆爆燃”“友谊第十四”,前来服务的“聆听咖啡”市政府店店长陈佳妮用手语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想用好玩的名字,吸引更多人来品尝我们的手艺!”
以“咖”为媒 是生存也是梦想
“聆听咖啡”是一个由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牵头发起的残健融合就创业项目,旨在帮助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聆听咖啡’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的初心——为残疾人提供一份体面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技能融入社会赢得尊重。在传统的就业环境中,残疾人往往面临诸多障碍,即使具备工作能力,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而咖啡行业,恰恰是可以突破这些限制的领域。”“聆听咖啡”项目负责人包老师向记者介绍道。
2023年6月,在苏州市残联、苏州市慈善总会及相关爱心单位的支持下,“聆听咖啡”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以“咖啡+”为纽带,打造了一个集咖啡豆产、培、研、销、残疾人文创作品展销于一体的公益平台。当年10月第一家“聆听咖啡”门店在苏州市行政中心落地。
据包老师介绍,在“聆听咖啡”,有专门的聆听咖啡的陪跑导师,残疾人学员可以接受到从咖啡文化的认知到生豆的挑选及豆子的烘焙、研磨到拉花、科学手冲技能等全方位培训。“我们大部分残疾人学员是听力障碍的孩子,也有轻度智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孩子,他们都是因为喜欢咖啡文化汇聚到了一起。通过培训,我们现在有18名残疾人进入‘聆听咖啡’各门店就业,也直接或者间接帮助了百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
这次“聆听咖啡”助阵苏超赛事集市,前来服务的都是各门店主理人以及他们的陪跑城市导师。磨豆、压粉、打奶泡、拉花,假如不是接单时用手语、平板电脑与顾客交流,他们看上去与健全人无异。对于助阵苏超赛事集市,现场一位前来服务的相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店主理人周燕用文字向记者表达:“我们很高兴能参与,向很多本地的、外地的朋友们展示我们的咖啡,我们的咖啡很好喝!欢迎大家来品尝!”
将爱传递出去
自2023年10月在苏州创建了第一家“聆听咖啡”门店后,两年里,该项目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已有15家“聆听咖啡”门店相继开业。
尽管“聆听咖啡”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仍然遇到了许多挑战。作为一家 “助残就业,以技谋生”的咖啡品牌,既要保证门店从输血到自我造血可生存的持续性,又要坚守公益初心,不偏离助残的初衷。
“从一家店到15家店,我们坚守‘以商养善,产教融合,技能赋能’三位一体发展理念,一路走来市残联、市慈善总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让聆听有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出‘商业+公益’的可持续助残公益发展路径,既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又能让公益事业具备更强的生命力。”包老师说道。
目前“聆听咖啡”在行政服务中心、医院、学校、金融中心等多个应用场景开设,其中苏州市行政中心店是首家落地的门店,也是苏州市政府支持助残事业最生动的体现和最有力的表率;“聆听咖啡”东园店,是首次融入园林旅游场景,最具苏州城市色彩的门店,与苏州市园林局的园林书房相融合,拓展了“公益+文旅”的边界。“聆听咖啡”除了赋能高质量就业环境,还积极开拓线下门店的资源,多元化布局“咖啡+文创”模式,让残疾人与孤独症孩子的艺术作品通过咖啡文创周边作品走入社会,帮助残疾人增收增效。
此次助阵苏超赛事集市,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聆听咖啡”,了解残疾人群体,并参与到助残事业中来,“聆听咖啡”推出“公益助残计划”以及“咖啡手语角”打卡点。
包老师告诉记者:“在确定参与后,我们的主理人们做了很多的准备,包括给饮品取了一些带有苏超特色的名字,20号我们还会在现场开放‘咖啡手语角’的打卡点,球迷朋友们可以和我们的老师学习简单的手语,与咖啡师暖心互动。同时我们还推出了公益助残计划,每售出1杯咖啡,将捐赠5角给苏州市慈善总会,专款用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及提升。”
从苏超赛事集市的一隅,到遍布苏州各个角落的门店,从输血到自我造血,“聆听咖啡”正一步一个脚印,为残疾人点亮希望之光。
苏州市残疾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俞银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聆听咖啡’项目是我市残疾人就创业工作的创新实践,通过专业化培训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为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整合资源,扩大项目覆盖面,助力更多残疾人以技能照亮前程。未来,我们也将探索更多残疾人就创业品牌,让残疾人就业之路越走越宽,真正实现‘平等、融合、共享’的社会愿景。”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