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伏见闻)
一、产业总体判断与技术优势
1. 市场共识:BC不可缺席的技术方向
虽然BC长期被质疑良率低、成本高、标准乱,但无一企业公开表态不做BC。
业内广泛共识:BC是具备结构性技术增益的下一代高效路线。
与PERC/TOPCon正面栅线遮光不同,BC移除正面金属化,理论增益达+1.5个百分点。
2. 市场验证结果明确
SNEC实测:爱旭ABC组件功率比TOPCon高22W;欧洲市场价格差达0.03元/W,利润空间显著。
在高端分布式市场,BC组件已占据20%份额。
二、BC组件市场渗透与应用场景
1. 分布式市场接受度高
欧洲高端分布式市场认可度高,现货价比TOPCon高0.15-0.20元/W。
国内分布式渗透率仍低(约5%-10%),但存在上升空间。
2. 集中式市场前景初显
虽然当前集中式应用规模不大,但BC理论溢价高于TOPCon约0.10元/W,未来具备放量基础。
高测试功率和可靠性逐步获得电站业主认可。
三、BC成本结构分析
1. 电池端成本构成差异(对比TOPCon)
成本项 | 差异描述 | 差异幅度(元/W) |
---|---|---|
硅片 | 厚度150μm vs. 130μm | +0.005–0.01 |
银浆 | 用量未优化,仍偏高 | +0.01 |
折旧 | 初始投资高 | +0.01 |
良率差距 | 新线初期良率较低 | +0.005 |
合计(电池端) | 约+0.04 |
2. 组件端成本差异
导电胶使用(单面焊接)增加成本约+0.01元/W。
焊带仍使用传统材料,后续有复合焊带降本空间。
组件端总成本比TOPCon高出约+0.05元/W。
四、技术路径与降本优化策略
1. 降本方向清晰
硅片薄片化:目标推进至130μm及以下。
银浆优化与铜浆替代:高温铜浆最具潜力;低温铜浆仍存在设备投资与验证难题。
工艺成熟后,BC成本差有望收敛至2分钱以内。
2. 良率提升节奏
龙头企业如隆基可在3个月内提升至97%。
新进入者需半年爬坡,依赖团队经验与图形化控制能力。
五、BC设备投资与产线改造
1. 改造策略优于新建产线
当前主流厂商倾向在TOPCon基础上改造,设备精度与自动化可支撑BC技术要求。
改造投资约9000万-1亿/GW,未来有望降至5000万6000万。
2. 关键设备投资结构
设备类型 | 投资估算(万元) |
---|---|
激光图形化设备(2套) | 5000–6000 |
LPCVD多晶硅设备 | 3000以上 |
清洗设备等其他 | 1000左右 |
总计 | 8000–9000 |
六、BC技术方案演进与平台化
1. 技术统一趋势明显
隆基(二代BC)、爱旭(ABC)、金科/天合即将投产产品,核心均基于激光图形化。
工艺路径逐步简化,向平台化过渡,推动整线配套和良率提升。
2. 关键技术挑战
图形化精度(激光位置+图案匹配)
膜层控制(厚度、均匀性)
工艺匹配(烧结、印刷)
专利问题可控,国内龙头间保持默契,整体不构成出货障碍。
七、金属化技术趋势与铜浆导入
1. 银耗与非银化技术现状
当前银耗量:BC约11–12 mg/W,TOPCon约9 mg/W。
铜浆(高温)导入验证中,需解决氧化问题(快速烧结+惰性气氛)。
PECVD替代LPCVD正在部分厂验证,目标降低工艺复杂性与设备投资。
2. 铜浆推进路线图
2025年预期:高温铜浆局部导入验证完成
2026年预期:低温铜浆有望实现规模化导入(需设备与材料改造)
八、政策环境与技术博弈
1. 政策倾向推动高效技术升级
陕西领跑者标准已要求组件效率达24.2%。
政策意图逐步引导TOPCon向BC平稳过渡,避免重复投资风险。
2. 技术替代逻辑
BC不一定完全替代TOPCon,预期二者中短期内共存。
长期看,BC或成为N型主路线核心平台,并可与叠层技术融合发展。
九、纪要总结
BC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主流高效电池技术,行业已达成“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一致默契。
虽短期成本高于TOPCon,但技术红利显著、降本路径明确,已形成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
核心难题在于图形化精度、良率提升与银浆替代,设备平台化与非银化是未来破局关键。
市场结构性需求(分布式溢价+集中式验证)与政策导向将共同推动BC加速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