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7月18日-20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协办,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合肥举行。
作为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为核心的国家级展会,本届博览会以“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为主题,汇聚百余家企业的尖端成果,通过1万平方米展区的沉浸式展示,集中发布AI气象、低空经济保障、探测装备等领域的“黑科技”。
博览会期间组织了“气象科技创新产品展示”,一批填补技术空白、实现全球首发的气象“硬科技”集中亮相。
华风集团“中国天气智能体”以数字内核构建新质生产力基座,打造“会听、会说、会思考”的AI气象服务助手;“未来60天无缝隙预报” 打破传统预报时限壁垒——从农业生产的季度种植规划到新能源电站的中长期调度,超长周期的精准预测让产业决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为千亿级产业链注入确定性。
墨迹天气AeroMetis系统堪称航空气象的“效能加速器”: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全球机场预报精修及AI智能订正技术,直接破解航空气象预警与决策断层。该系统可减少航司10%返航备降率、提升8%航班正常率,带来10%-15%的综合经济效益提升。
玖天气象“区域气象大模型”面向新能源功率预测场景,借区域气象大模型挖掘海量历史气象数据关系,揭示大气演变规律,克服传统参数化方案局限,省去解复杂物理方程流程,提升气象预报速度与时效性。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安全起飞的关键支撑正来自这些硬核装备。
杭州浅海科技全天空自动成像系统(SCI-100) 以1200万像素CMOS感光模组 + AI识别技术,24小时捕捉4000×3000分辨率云图,精准解析云状、云量与云底高度。从无人机物流航路规划到城市低空管制,这套“天空 CT”为低空活动提供精准云层信息的视觉参考。
华盛雷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是灾害监测的“火眼金睛”:通过电磁波散射原理,定量探测云雨的空间分布、强度及双极化参数,甚至能捕捉龙卷、强风切变等中小尺度天气的细微结构,为低空经济筑起“无形防护网”。
中科光电推出小型测风激光雷达,高度集成化,重量不到5kg,功率不到35W,能够实现1km以上的风场秒级探测,距离分辨率达15米。无论是气象风场探测,还是低空飞行安全保障和高效运营,这款IP66防护等级的“精锐设备”都能轻松应对。
大舜激光机载式测风激光雷达则破解了低空探测的“最后一公里”。轻量化设计适配无人机挂载,通过三组反射式收发天线的创新布局,在高频姿态摆动中稳定监测航路湍流与大风,数据直接接入飞行控制系统,让低空航空器从“被动规避”转向“主动避险”。
上海联赣微小型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运用固态发射等前沿技术,60km半径内分钟级立体扫描,输出全维度参量。内置标定与诊断,支持无人值守、即插即用。低空补盲,解析灾害天气,为预报、人影指挥供高置信依据,协同多源装备,提升空域感知与飞行安全保障水平。
度风科技毫米波测风雷达实现小型化与精度突破,应用从传统气象监测,拓展到无人机安全、风电增效、智慧城市低空风场监测等领域。该雷达垂直向上发射信号,经大气湍流反射接收,通过FPGA高速处理,能实时获取上空10-300m的风速、风向及温度信息。
一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让中国气象装备从“跟跑”迈向“领跑”。
南京牧镭激光三维扫描测风激光雷达(Molas 3D)以相干多普勒原理,可对目标点位半径6Km范围内的三维风场进行精细化的测量,可应用于低空气象观测、离岸风资源评估、复杂地形研究、风机尾流探测、机场下滑道风切变预警、城市气象观测、高空湍流探测及其他定制化风速测量场景。
临境气象“iAMAS 仿真预报”挑战城市低空建模的世界级难题:自主可控的全球变网格大气模式,实现“全球-区域-城市-街道”四级嵌套预报,让商圈人流调度、赛事活动保障等场景的气象服务从“宏观建议”变为“微观指令”。
弘象科技构建“云边端一体化数据平台+数值天气预报+ AI大模型”智能气象服务体系。针对低空经济短时临近预报需求,自研基于AI的智能气象预警预报系统,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精准预测,提升突发气象风险预警能力。
视源股份“跨层级指挥平台MAXHUB”展现产学研用协同的力量:整合无人机、单兵、车载摄像头等多源信号,实现部-省-市-县-现场五级无缝协作。展会现场可以直观感受无人机、单兵、车载摄像头、安防监控、视频会议等各类型信号源如何实现汇聚融合,满足人影中心指挥大厅对灾害现场进行救援的快速决策和调度。
从AI气象大模型到低空探测装备,从短临预警系统到全球仿真模式,这些硬核科技正以“气象+”的深度融合,为农业、新能源、航空、低空经济等产业注入新动能。气象,已不仅是“阴晴冷暖的播报员”,而是撬动千亿级市场的“经济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记者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