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冰杯成为市场新宠。从蜜雪冰城的一元冰杯“出圈”,到部分冰杯价格水涨船高,还有人在社交平台晒出10元的冰杯“刺客”,不久前山姆售卖的22.8元冰块更是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的关注。同样是“水”做的冰杯,价格却比瓶装水还高,身价差异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价格各异还“卷”出新口味
记者走访杭州多家便利店,发现160克规格的冰杯售价在3到6元之间,生产厂家和包装则五花八门。冰球价格要比常见的冰杯还要高,165克的冰球杯卖到7.9元。
杭州一家便利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冰杯的价格其实和雪糕差不多,有些顾客买了冰杯的同时还会买几瓶饮料带回家搭配起来喝。”“不少冰杯采用多巴胺配色,从视觉上带来夏日清爽感,而且拿在手上也比较好看。”00后冰杯爱好者小婷说。杭州某个体超市老板说,一款售价2.7元的外送冰杯单月能卖出六七百杯。
新上架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最近引发关注。杭州一家山姆超市员工介绍,这款食用冰的优点在于耐融,还支持线上下单配送到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冰杯的走红,口味、种类也变得“卷”了起来。除了基础冰杯,不少商家还推出了咖啡、绿豆、柠檬等口味的冰杯,价格在每杯7元上下。
厂家说“卖得不仅是冰”
为何一杯冰,价格能差好几倍?“冰杯卖得不仅是冰。”冰极限(浙江)食品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价格里包括制作工艺、运输人力成本、产品定位等。
该公司采用低温缓冻工艺,使冰块融化速度降低20%。实验显示融化时间超过3小时。包装上运用二次包膜技术,生产流程全自动化,保证食品安全,此外冰杯的运输成本较高。随着市场发展和竞争,冰杯的价格也在逐渐走低,今年价格就降了一些。
面对一元冰杯的广泛受众,也有不少饮品店加入低价赛道,纷纷推出同类产品。“我是忠实的1元党,”大学生小郑告诉记者,他的冰箱常常一次性囤二十几杯冰杯。不过最近他发现一元冰杯很难买,不少门店都下架了冰杯或显示暂时售罄。
在某饮品门店,一位店员透露冰杯是引流产品,目的是通过低价吸引顾客,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分析
走红和溢价背后是什么
从社交平台上的冰杯“种草”热帖满天飞,再到农夫山泉等巨头企业入驻,冰杯的市场正在极速扩张。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零售价格的逻辑差异体现了渠道定位分化。便利店将冰杯作为高毛利引流品,本质是利用即时消费场景的便利性溢价,通过高频低单价商品带动其他消费;山姆的高价冰袋策略则是会员制仓储店的典型测试手段,其核心在于会员对“独家服务”的价值认同。而农夫山泉等巨头入场确实推动行业标准化。
“年轻人更乐于为冰杯买单。”林先平认为,一方面,冰杯解决了他们突然想喝冰饮的“即刻需求”,用相对可控的成本实现“悦己”;此外透明杯体加上叮当碰撞声营造感官刺激,满足“仪式感消费”,而晒单带来的群体认同感,也让其隐性价值超过实物成本。
财经作家、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表示,“冰杯热销”核心吸引力在于满足消费者对便捷、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需求越来越高,冰杯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冰杯的热销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市场的适应性调整。 据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