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西藏网)
转自:中国西藏网
7月的青海,草原铺绿,盐湖映蓝,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青春之约正在上演。7月8日至15日,参加2025年“港澳青年看祖国——百名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交流活动的师生们踏上为期8天的青海研学之旅,从东方之珠到青藏高原,从书本墨香、网络影像到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香港青少年们在海拔的攀升中拓宽视野,在多元体验中触摸着青海的生态肌理与人文温度,用心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与红色历史的沉浸互动中厚植家国情怀。这场兼具高度、广度与深度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两地青少年心灵相通、认知升级的成长之旅。
这是一场有“广度”的研学之旅,从生态到人文,在多元体验中触摸青海肌理。
8天行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生态、地理、历史、产业、人文等多元素交织,勾勒出青海这片土地的立体模样。香港青少年的脚步所至,是自然的奇观,也是历史的回响,有产业的活力,也有各民族之间的温情。
图为香港学生黄天桃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里拍摄标本 摄影:王茜旅程第一天,大家都好奇着高原的山山水水。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里,3D投影还原了长江黄河起源流向、昆仑山冰川运动场景,岩石标本直观呈现了青海典型岩石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演化史,青海生态之窗监测系统实况直播展示观测点影像画面,矿物晶体厅里色彩斑斓的孔雀石、蓝铜矿、紫水晶等展现着青海资源之丰富……借助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影像播放等手段,香港青少年们感受着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讲解员指向沙盘:“长江、黄河的源头在这里!”“三江源也被称为‘中华水塔’”……来自中华基督教会全完中学的黄天桃同学一直紧随讲解,认真用相机记录着。在他心里,从丹霞地貌的形成原理到藏羚羊的保护历程,从盐湖的矿产价值到草原的生态功能,那些曾经在书本上网络上了解到的抽象概念,在这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动叙事。
图为香港学生参观青海省马铃薯高山试验站马铃薯资源创新室 摄影:王茜产业与生态的融合之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研学中愈发清晰。在青海青藏华峰中蜂蜂业有限公司,青少年们探索到甜蜜背后的奥秘,懂得了中华蜜蜂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的植物授粉中发挥的作用,对高原生态环境起到了怎样的保护;在西宁市湟源县的青海省马铃薯高山试验站里,新奇地看到资源创新室里一排排培育的植物苗后,他们懂得了如何通过品种改良实现产量和质量提升;在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他们懂得了良种推广助力牦牛产业发展,也成为广大农牧民增收的渠道……“原来保护生态和发展产业可以不矛盾!”品尝着高原上土豆的香糯,香港青少年们恍然大悟:“青海的‘绿’,不只是草原的绿,更是产业的绿、发展的绿。”
图为香港学生在青海青藏华峰中蜂蜂业有限公司品尝新鲜的蜂蜜 摄影:王茜图为香港学生品尝烤土豆 摄影:王茜傍晚伴着落日余晖,火车沿着青藏线奔驰而去,早晨迎着朝阳万丈到达。很多人兴奋得睡不着觉,或拍摄车窗外的风景,或者讨论着即将到来的旅程,然而最让他们在意的是第一次在火车睡卧铺的经历。“我从没想过要在火车上睡觉,躺着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祖国交通的发展令人震撼!铁路的可达度非常高啦!”
图为香港学生在西宁火车站准备登车 摄影:王茜“让孩子们交朋友、多交流。”这也是青海省政协常委、本次研学团团长吴汉忠最初的想法。在位于海晏县的文迦牧场的星空下,这场“广度”之旅迎来温暖篇章。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青少年与香港青少年们围坐在一起,手把手教香港的朋友制作糌粑,还热情招呼大家喝奶茶、跳锅庄,自豪地介绍起自家草原上的牛羊。“糌粑就是要用手这样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揉搓,最后成团,就能吃啦。还可以蘸一蘸我们的奶茶再吃。”香港学生们也积极回应着,相互用“扎西德勒”打着招呼,吃着亲手制作的糌粑。有人惊喜发现“这个糌粑味道好像我家乡的芝麻糖啊,好香好甜”。
图为香港学生和青海学生展示制作的糌粑 摄影:王茜图为身着藏装的香港学生们围着篝火跳舞 摄影:王茜去年就曾参与此次活动的谭德希,又作为本次活动的工作人员来到青海。她说:“这次的行程相比上一次更加丰富,也更具挑战性,不论是在地理跨度还是活动安排上,都让我大开眼界。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文迦牧场,那里的自然风光与宁静氛围令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画中。能够再次踏上青海的土地,不仅让我弥补了上次的遗憾,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大地的壮丽与魅力。”全咏诗也道出她再次参与活动的原因,“因为活动不仅让我走进祖国的大美河山,更让我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也希望能把我对青海的热爱,传递给更多青年朋友。”
仁济医院靓次伯纪念中学的吴思恩和郑纬宜同学也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她们与新朋友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好要分享草原上的雪花、香港中环的摩天轮,也约定好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夜晚的篝火燃烧着热情,锅庄的舞步从生涩到熟练,不同的乡音唱出了同样的“中国心”,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让“民族团结”变成了握在手心的温度。(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陈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