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7月20日讯 (通讯员 童雯 刘媛 记者 万凌云)“哄也哄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还是撞墙、尖叫、打滚...我快崩溃了!”“网上方法试遍,对我家娃一点没用!他到底想干嘛?是不是故意气我?”......暑假期间,“神兽”归宅,你是不是也碰到了这样的困境,甚至万分揪心?
胡楠楠博士
而你不知道的是,你可能正用错误方法,把孩子推向更糟的境地!有着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又名镇江市二院)儿童康复科胡楠楠博士提醒:
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从来不是“不听话”,而是他们无法说出口的“求救信号”!为此,她带你了解科学评估+ABC干预法,让你真正听懂孩子的心声,有效解决问题行为。
行为背后的密码四大核心动机胡博士介绍,研究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通常源于四大核心需求:
满足感官刺激:如摇摆身体、拍手、凝视旋转物等自我刺激行为,帮助孩子获得这些行为往往在孩子感到无聊或焦虑时频繁出现,成为他们自我安抚与调节的独特方式。
逃避任务或环境:当面对困难任务或不适应环境时,孩子可能通过发脾气、攻击或自伤来逃避。研究发现超过60%的问题行为属于此类。
寻求关注:当孩子感到被忽视时,他们可能采取不当行为引起他人注意。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负面关注(如责骂)也可能强化这些行为。
得到实物或活动:为获得喜欢的食物、玩具或活动而产生的行为。
培训证书
那么,家长初步判断又有哪些小窍门?胡博士介绍,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迅速自问三大关键问题:行为发生前发生了什么?行为具体表现是什么?行为发生后孩子得到了什么?并且,通过这组问题,作为家长可以初步识别这些行为。
胡博士还提供了一则案例分享:7岁的杜杜(化名)每天会出现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摇头行为,有时持续五六分钟不停。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被严厉对待时,他会击打自己胸口或用头撞墙。经过专业评估发现,他的摇头行为主要为了逃避学习任务,而自伤行为则是表达需求被拒后的反应。
对此,胡博士提醒其家长记下这三个字母:A-B-C!具体分解如下:
A (之前发生了什么?): 孩子闹之前那一刻的事。比如:“我说该关电视了”、“电话响了”、“积木搭倒了”。
B (孩子具体做了什么?): 像录像机一样只写看到的! 比如:别写“发脾气”,写“躺地上尖叫踢腿3分钟”、“用头撞沙发5下”。
C (之后发生了什么?): 孩子闹完紧接着的事。比如:“我让他又看了10分钟”、“我骂了他然后抱他”、“任务没做成了”、“他自己停了”。
同时记住:孩子一闹完,5分钟内马上记!这样记几次,家长就可能发现规律!其后,如果家长拿着记了十几次的ABC记录给医生看,医生会用专业工具(量表)结合你的ABC记录,像“科学侦探”一样,精准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叫做功能行为评估(FBA),是制定有效方案的基础。”
专业评估才能精准干预。胡博士特别提醒,儿童的行为原因复杂,家长往往需要最专业科学的评估。
专业评估(FBA)是基础:医生根据ABC记录,结合专业量表,像“科学侦探”一样,精准锁定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一人一策才有效: 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只适合你家孩子的干预方案,教你如何在家正确应对,比如:怎么拆解任务让孩子不逃避?用什么安全的玩具替代撞头?怎么教孩子用卡片表达“我要休息”而不是打自己?
胡博士说,孩子的“问题行为”是TA唯一的“语言”,是TA在向你“求救”,ABC记录是听懂这种“语言”的第一步。精准的“功能行为评估(FBA)”和个性化干预,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科学途径!故此,有困惑和苦恼的家长,别再独自硬扛!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故此,请立即行动!拿出本子/手机,下次孩子出现问题行为,马上记下ABC!带着你的ABC记录,可尽快预约该院儿童康复科,该院的专业行为分析团队,将为你精准评估,并制定专属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