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之争”还是“话语之战”:评一种挑战西方经济学叙事的逻辑
创始人
2025-07-20 11:50:59
0

(来源:藏金洞)

洞主江湖说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

亲爱的​藏金洞友们: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经济学的江湖,同样如此。

当华山派的剑法,解释不了逍遥派的身法时,到底是剑法错了,还是人变了?

最近《文汇网》有位叫梁姓专家(洞主的同门师弟😃),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

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经济了

https://www.wenweipo.com/s/202507/12/AP687171d8e4b08867fde19e9b.html

洞主我今天不站队,只想借着这个话头,带洞友们一起做个庖丁解牛。

把这碗被热议的“扬州炒饭”——中国经济模式,从米饭、鸡蛋到葱花,一层层拆开,看看配方到底是什么,也看看那些说它“不合规矩”的食客,自己后厨里又在忙活些什么。

风起于青萍之末

洞友们有没有想过,为啥“西方理论失灵”这个话题,偏偏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又被这些专家拿出来说道?

背后啊,有三股暗流在使劲。

第一股力,是欧盟的关税大棒,抡起来虎虎生风。

去年10月起,欧委会就嚷嚷着要对咱们的电动车搞“反补贴调查”,最高要加45%的税。

最近更是放话,还要用什么FSR、CBAM这些听起来很唬人的新规矩,继续查我们的“补贴”。

这不就是明摆着说:“你的玩法,我不认!”。

第二股力,是咱们自己家里的“红海”战场,血流成河。

就说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链上的兄弟们,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龙头晶澳科技这些,六成企业都在亏钱,整个行业价格暴跌了60%。

这叫啥?

这就是典型的“阶段性产能过剩”。

自己家里都打成这样了,别人拿“产能过剩”攻击你,你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好理直气壮地怼回去。

第三股力,是山姆大叔的“魔法吟唱”,嘴上喊着自由市场,身体却很诚实。

你看看他们的《通胀削减法案》(IRA)、《芯片法案》(CHIPS),哪个不是动用国家力量,真金白银地往自己产业里砸钱?

财政补贴卷到了天花板,自己内部的凯恩斯派和奥地利学派都快打成一锅粥了。

所以你看,外有关税战,内有价格战,再加上美欧自己也在搞“政策战”。

这三股力量搅和在一起,就给“西方理论在中国失灵”这个说法,提供了最肥沃的舆论土壤。

四步拆解屠龙术

好,既然知道了背景,那我们就来直接对照原文,拆解一下梁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论证他的观点的,同时看看每一步里可能藏着的“逻辑陷阱”。

第一步:“10人饭 vs. 20人饭”的比喻。

原文是这么说的:

“西方经济学是‘需求决定生产’,犹如先有10个客人,厨师再做10人份的饭菜。而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更像是‘生产创造需求’,是先准备好20人份甚至更多份量的‘扬州炒饭’,通过物美价廉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10个客人的需求,还创造出新的客人和新的需求,再把饭卖给全球。”

这个比喻很形象,一下子就点透了我们“生产超前于需求”的模式特点。

但逻辑陷阱在于——“错误类比”(False Analogy)

做饭和搞产业,能一样吗?

做饭的成本相对可控,饭馊了倒掉就是。

但一个产业的超前投资,背后是动辄千亿的资本、无法逆转的土地资源和无数家庭的生计。

这个类比巧妙地隐藏了“隔夜饭”的巨大成本——

地方政府的沉重债务、供给侧改革中被淘汰企业的痛苦、以及巨大的资源错配风险。

第二步:直言“产能过剩”是一场话语权战争。

原文的火力很猛:

“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而精心编织的‘话语陷阱’。他们指责中国出口了太多电动汽车、锂电池,却绝口不提自己长期向全球出口了多少架飞机、多少辆汽车和多少枚芯片。”

这一招很聪明,成功把欧盟拉到了同一个擂台上。

但逻辑陷阱在于——“你也有错”谬误(Tu Quoque)

这就像两个小孩吵架,一个说“你偷我橡皮”,另一个反驳“那你昨天还揪我辫子了呢!”。

指出对方的虚伪,并不能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我们内部光伏、电池产业链的巨额亏损是客观事实,价格战打到血本无归也是切肤之痛。

用“话语权之争”来回避内部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在舆论上能扳回一城,但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

诉诸动机 (Appeal to Motive) / 意图谬误:

文章将西方对中国“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批评归结为一场旨在削弱中国信心的“话语战”。

这种论述方式是“诉诸动机”,即通过质疑对方的动机(意图是恶意的)来否定其论点的有效性,而不是直接反驳论点本身的数据和逻辑。

虽然动机确实可能存在,但仅指出动机并不能构成对经济学批评的有效回击。

第三步:用美国的“大而美”法案,来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原文反问道:

“当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欧盟大搞产业补贴时,他们称之为‘明智的产业政策’和‘维护经济安全’;而当中国做类似的事情时,就成了‘扭曲市场的政府干预’和‘不公平竞争’。这种典型的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其经济学理论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

这招“镜像战术”非常巧妙。

但逻辑陷阱同样是“你也有错”谬误,外加一个“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它将复杂的西方经济学思想,简化成了一个“完全反对政府干预”的稻草人,然后通过指出美欧政府的干预行为,来宣称整个理论体系的“苍白无力”。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内部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争论从未停止,凯恩斯主义本身就是主张政府干预的重要流派。

第四步:提出终极目标:“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原文在结尾呼吁:

“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成功实践,已经远远超越了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框架。我们迫切需要摆脱既有的理论束缚,从自身的伟大实践中提炼、总结和升华,构建一套能够真正解释过去、指导未来的‘中国经济学’。”

这个提法,直击人心。

但逻辑陷阱在于——“诉诸爱国”(Appeal to Patriotism)和“假两难”(False Dilemma)。

它暗示了,要么全盘接受西方那套,要么就得“摆脱”它,另起炉灶。

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摆脱”和“取代”,而是“扬弃”和“融合”。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摆脱”牛顿力学,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包含了它。

叙事的底色:与“伪史论”的共鸣?

聊到这,洞主想再多问一句:这种急于“摆脱西方”、构建“纯粹自我”的呼声,和近年来甚嚣尘上的“西方伪史论”,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不是有几分相似?

洞主认为,它们确实在共享一种“受害者兼挑战者”的叙事底色。

首先,都是对现有主流范式的全盘否定。

一个认为现代经济学是“西方的阴谋”,无法解释中国;

另一个认为古希腊古罗马历史是“西方伪造的”,用来贬低中华。

它们都不是在现有框架内进行补充、修正或辩论,而是一上来就想把整个桌子掀掉。

其次,都诉诸于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而非可证伪的逻辑。

“伪史论”的核心论据,往往不是严谨的考古或文献考证,而是“我们这么牛的文明,他们那时怎么可能那么厉害”的情感判断。

同样,“摆脱经济学”的呼声,也常常基于“我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凭什么是你的理论来解释”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非常危险。

因为它会关闭理性讨论的大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它们都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的倾向。

“伪史论”拒绝国际通行的历史研究方法,转而寻求一套“自己的标准”。

而“摆脱经济学”的论调,如果走向极端,也可能拒绝使用现代经济学已经成熟的分析工具和数学模型,这无异于自断经脉。

当一种学说,开始用“动机”来审判“事实”,用“立场”来替代“逻辑”时,它就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轨道,滑向了“玄学”的深渊。

从情绪到模型

那么,怎么才能把这种“制度自信”,从一句情绪化的口号,变成一个真正能打、能被验证的科学范式呢?

洞主要说,必须迈过三道门槛:证据、模型、预测。

第一道门槛:证据。

别再只用GDP这种宏观均值来谈增长了。

咱们有金税系统、有海量的发票数据、有卫星夜光图,这些微观大数据能更真实地刻画投资和消费的毛细血管。

有数据,才有底气。

第二道门槛:模型。

就是我前面说的“插件化”思路。

在国际通行的IS-LM、DSGE这些模型框架里,大胆地插入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变量”。

比如,把“户籍制度”、“土地财政”、“国企权重”这些变量,明确地加入到分析模型里去。

第三道门槛:预测。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模型建好了,就得拿到现实中去“压力测试”。

比如,欧盟45%的关税真落地了,咱们的新能源出口会下滑多少?光伏企业的破产潮,会不会在你模型的预警范围之内?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洞友们,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我们不是要关起门来,另搞一套江湖规矩。

而是要把我们自己这碗“扬州炒饭”的独特配方,写成一份谁都能看懂、能学习、能借鉴的“全球餐厅菜单”。

承认差异,但不要迷信差异。

我们“生产超前”的模式,能炒出香喷喷的饭,但也可能把饭放馊,甚至让债务和浪费,从“米饭”渗透进“扬州炒饭”的灵魂。

最要警惕的,是把“西方理论失灵”当成一种情绪的宣泄,那样很容易滑向自我封闭的深渊。

理性、开放和不断地自我证伪,才是最硬核的“制度自信”。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是一面棱镜,它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重塑自我认同和理论自信的迫切需求。

它提出的问题——“谁的理论,为谁服务”——是真实且深刻的。但其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的逻辑瑕疵,以及将学术辩论简化为“话语之战”的倾向,也提醒我们:

建立真正的理论自信,不能仅仅依靠解构他人的权威和质疑他人的动机,更需要构建一套逻辑严谨、能够有效解释现实并经得起推敲的自洽体系。

从“解释中国”到“建立理论”,这条路需要走的,远比单纯的“反驳西方”要长。

最后,送给洞友们一句话,也是洞主我一直信奉的:

真正的自信,不是高喊着“我天下第一”并烧掉别人的武功秘籍;而是在通读了所有门派的心法之后,坦然地说一句:“这些我都懂,但我选择走自己的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金马游乐:实控人等拟合计减持不... 转自:财联社【金马游乐:实控人等拟合计减持不超4.83%公司股份】财联社7月20日电,金马游乐(30...
康华生物(300841.SZ)... 格隆汇7月20日丨康华生物(维权)(300841.SZ)公布,2025年7月18日,公司收到控股股东...
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网友吵翻了... (来源:中国宁波网)转自:中国宁波网  这两天,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再次引发关注,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单...
南方润泽科技数据中心REIT、... (来源:观点网)观点网讯:7月20日,南方基金宣布,南方润泽科技数据中心REIT与南方万国数据中心R...
博迁新材:股东新辉投资计划通过... 格隆汇7月20日|博迁新材(605376.SH)公告称,股东新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大宗交易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