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盛夏的准格尔大地,万亩小杂粮长势喜人,集中连片的谷子、糜子、豆类等杂粮作物在微风中翻滚着绿浪,沉甸甸的果实展示出丰收在望的好“丰”景。
7月18日,走进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布尔洞沟村千亩小杂粮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糜子均匀健壮,田地里散发出阵阵清香。眼下,正值谷子、糜子出穂的关键期,布尔洞沟的村民们抢抓农时,奔走在田野里除草、管护,丰收的气息让村民喜上眉梢。
7月18日,从空中俯瞰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布尔洞沟村千亩小杂粮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糜子长势喜人。
“原来这些地跑水、跑肥、跑土,什么都种不活,自从实施‘坡改梯’以后,荒地变成了梯田,‘三跑田’成了‘三保田’,每亩能增产三四百斤。”布尔洞沟村村民杨来狮高兴地说。
沙圪堵镇之所以选择发展小杂粮种植,源于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美稷之地”。这里山大沟深,气候冷凉,无霜期短且干旱少雨,独特的地形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种植小杂粮的特色优势。
7月18日,在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布尔洞沟村千亩小杂粮种植基地,村民们奔走在田野里除草、管护。
同样以小杂粮种植为主要产业的还有五字湾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出产绿色高品质小杂粮提供了优越条件。近些年,沙圪堵镇通过实施“坡改梯”项目,整合土地,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小杂粮种植产业。为确保小杂粮增收,种植的过程中在优良品种、品牌打造、示范推广等方面下功夫,打通了从种植到收获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今年我们种了糜子、谷米、荞面三种小杂粮,总共1300余亩,其中糜米的产量预计可以达到2万多斤”。沙圪堵镇五字湾村第一书记王小波说,这几年准格尔旗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村民的土地统一由村里的合作社承包回来规模化种植,配套设施齐全,产量自然就增加了。
传承“美稷”文化,做靓“稷香”品牌。准格尔旗这些年因地制宜,以创建国家级小杂粮核心种植产业园区为引领,深入推进质量兴农战略,打造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发展以“黄金小米”“高原甄选糜子”等品牌为重点的特色杂粮产业,通过品牌建设、绿色认证、市场开拓和改良加工技术,每公斤小杂粮产品可提高附加值3元左右,目前小杂粮“稷香”品牌已经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审批的绿色商标。
准格尔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出产绿色高品质小杂粮提供了优越条件。(资料图)同时,积极探索“电商+店铺”的助农新模式,发挥沙圪堵农特产品直播展销平台影响力,不断完善集“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实店体验—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村级合作社和农牧业龙头企业,目前准格尔旗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2.5万亩,小杂粮产业正以所向披靡之势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雪莲
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记者:黄丽
新闻编辑: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