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德清虚拟影视基地看文化科技化 硬核技术讲述“硬核”故事
记者日前走进德清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7号影棚,只见直径50米、270度环绕的屏幕上,斗拱雄浑大气、屋脊线条轻柔,画面细腻。记者正惊叹于其显示之真,一位身着红袍、头戴幞头的演员从跟前缓缓走过。虚与实的结合中,千年宋韵仿佛近在咫尺。
移步换景,长时间注视电子屏产生的眩晕感将人拉回现实:这是由2.66万块LED屏幕组成、6亿像素实时渲染的“超级巨幕系统”。
如此“未来片场”,道出浙江文化产业之变——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持续发力,数字技术愈发成为强劲引擎,推动“人工智能+文化”等新业态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赛道不断拓宽。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文化新业态对文化产业营收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7.9%。
遇见,一屏“唤醒”的千年历史
当环绕巨幕亮起,摄影机开始转动,沉睡的吴越历史在镜头前慢慢苏醒。
“准备——射!”导演一声令下,虚拟江畔500名弓弩手同时弯弓射箭。监视器中,3000支箭划破空气,直扑钱塘潮头。“通过虚拟制片这种新兴的影视拍摄技术,我们能够将‘钱王射潮’的细节一一还原,重塑实拍难以复制的史诗感。”浙产纪录片《吴越国》总导演许继锋感慨,6天拍完18场大场景、大跨度的戏份,这在传统片场是难以想象的。
轻点操控台,箭雨又化作漫天花雨,实现棚内场景的分钟级转换。吴越王钱镠致夫人戴氏信中“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意境,随之在光影中缓缓流淌。
“一个影棚里就可以拍完一整部电影,能节约85%的场景搭建成本,效率是传统制片的3倍。”博采传媒虚拟现场组组长郭志伟说。
其中,直径50米的巨型LED环幕提供了广阔的拍摄区域、灵活的调度空间。拍摄过程中,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生活场景在一个影棚内实时切换,沉浸式环境与真实光影将演员完全包围,通过智能虚拍、实时渲染,直接达到成片效果,“实现‘空间无界、细节可控、流程提效’虚实结合的拍摄效果。”他说。
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自1993年创立以来,一直以“文化科技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浙江省数字文化示范企业,“我们的目标并非仅仅建造一个虚拟棚,而是构建一个真正智能化、全链路打通的创作平台——一个从内容前期到后期交付,每个环节都能自洽、高效、可控的系统。”博采传媒创始人李炼强调,这不仅是软硬件的革新,更是一场协作体系的融合创新,是无数看不见的细节构成的系统能力与智能化能力。
“技”与“艺”,向来相辅相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博采传媒总裁办项目统筹牛聪表示,在电影创作中,如今AI已能很好地扮演助理的角色。当传统影视的各个环节从“线性等待”转变为“实时动态”,无论是调整剧本还是场景,在AI的“协同”下都能更高效地完成。
“AI的融入,让影视制作流程从经验驱动转向智能驱动。”牛聪坦言,AI“参演”重构了影视成本模型,“让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预见,电影工业化的“关键帧”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文化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下,“电影又将走向何方”备受关注。
在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未来片场”一直在“进化”。
目前,这里已打通“剧本创作—数字资产—实时预演—LED虚拟拍摄”全流程的实时壁垒,让创意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无缝流转、即时呈现。
在央视晚会短片《万户飞天》的拍摄中,演员何冰、杨易仅用6小时就完成了所有镜头。通过4D扫描建立演员面部模型,实时调整虚拟航天博物馆场景,演员无需等待布光和实景搭建。“技术让演员能将精力专注于表演。”何冰说。
不只于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技术更是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
电影《封神2》中,征战西岐的“魔家四将”造型灵感源自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为让神话人物成为鲜活的角色,主创团队放弃了传统CG动画的方式,尝试借助特效化妆和MOCO(运动控制系统),全部由真人实拍完成。
“其中,特效、特技、特殊的拍摄都可统称为‘特拍’。”《封神2》MOCO制片贾英豪介绍,让“魔家四将”和正常军队一同出现在银幕上,就像是将两个世界合二为一,“需要通过MOCO精准计算开发一套精准的数控轨道,操控机械臂拍摄,实现人物、背景在时空上的精准走位,营造出战场上巨人的真实存在感。”
电影通常被喻为“造梦的艺术”,总是伴随技术变迁不断自我革新。但那些被观众反复回味的“梦”、那些跨越时空依然能收获共鸣的“梦”,都是大众的、时代的。
当下,正值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浙江坚持“创新驱动”“内容为王”,不断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百年电影等文化业态不只“有过去”,更“有活力”“有前景”,焕发时代光彩。(记者 谢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