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房地产网)
楚小强/发自北京
站在北京海淀大街3号,一座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的大厦,静述着20年的历史变迁。电子卖场鼎盛时期,它曾与海龙电子城、中关村e世界,构成了北京中关村“黄金三角”。如今,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它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7月19日,一场以“重构·立新·共生”为主题的2025中国城市更新创新发展研讨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关村鼎好DH3项目总经理于红在会上分享了兆泰集团在鼎好项目更新中取得的成果及经验。
鼎好DH3项目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
“DH就是鼎好,反过来HD是海淀,3代表鼎好大厦位于海淀大街3号,更重要的是受《道德经》‘三生万物’的启发。”于红用国学经典阐释“鼎好DH3”的命名深意,“鼎好作为第三方平台,承载着平衡传统与创新、连接产业与人才的时代使命。”
而今,大厦已由原来的电子卖场业态,通过更新改造,提升为高品质办公及商业配套。从业人员也向专业化、高端化转变 ,与建设和谐西区、智慧西区、文化西区的理念更加契合。
在楼宇结构及品质提升方面,通过对局部结构改造,将项目平面面积过大、采光不足等问题得以改善。设置内部采光中庭、更换外立面建设屋顶花园和跑道,不仅体现了绿色建筑功能,且实现了扩大采光照射面积,让大多数员工能够在室内沐浴阳光办公,工作之余欣赏屋顶花园的美景和锻炼身体,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和高端智慧的办公环境。
据于红介绍,为解决原有大进深商场的采光难题,设计师剔除了中间十层楼板共3000余平方米,打造出50米沐光中庭。曾经拥挤的电子柜台被通透的办公空间取代。
她进一步表示,这一更新项目一度创下北京体量最大楼宇改造纪录。负责施工的中建八局团队攻克了90米超高飞檐拆除、悬空吊柱加固等诸多难题,项目更新改造技术甚至形成1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7篇。
不过,鼎好DH3更新项目并没有仅仅止步于硬件的升级。坐落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项目更新时摒弃传统的写字楼租赁物业管理思维,转而打造国际科技生态交互平台,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交流、交互、展示服务,成为各入驻企业科技创新的载体、交流的平台、创业的大本营。
“城市更新不光是硬件方面的改造,还有软性服务上的提升,这就是鼎好DH3国际科创生态交互平台的软性定位。”于红强调。
“我们对这个项目进行更新的时候,做了很多前期调研,包括大型科技企业、小型初创企业,还有一些科技人、创业者等,发现他们除了对办公环境和空间有需求之外,更重视信息的交互、信息的对称性,更在乎两个人见面,能不能碰撞出灵感和火花。”在于红看来,这也是鼎好DH3城市更新项目定义为聚集和交互理念的原因所在。
在这一平台上,除了传统的写字楼和商业的招商、运营以外,还包括各类发布中心、科技展厅、共享会议等创新平台。
于红介绍,“在整个平台尤其是创新平台部分,我们把服务作为最重要的一环,形成服务体系化、标准化、零售化,无论是从资本、导师,还是人才等等,各方面对服务进行保障,最后达到流量变现,同时服务于政府,把中关村的历史文化也融入到整个大厦的更新改造之中。”
在运营方面,鼎好DH3更新项目运用了“三五六”运营体系,从人、空间、内容三个维度构建服务闭环;利用空间、科研、信息、服务、政企五大生态打通资源壁垒,搭建科创交互平台;通过六大内容场景,聚合政府、资本与智库,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赋能。
鼎好DH3的实践故事表明,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产业动能、治理机制、人文记忆的立新。
本次交流会由中国房地产报社主办,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