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为何会发“臭”?打耳洞让周围微生物群落发生显著变化
创始人
2025-07-20 08:36:38
0

你还记得第一次打耳洞的场景吗?是偷偷跑去街边小店,还是郑重其事预约了医院整形科?那份期待中,总夹杂着一丝对疼痛的小小忐忑。

想必每个想打耳洞的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打耳洞疼吗?”得到的答案总是五花八门——有人说“不疼的,就像被夹子夹了一下”,有人则形容“太疼了,这辈子不会再去打了!”

但无论过程感受如何,过来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强调同一件事:打耳洞容易,护理才是关键! 什么“要勤消毒”“过敏了得换纯金纯银”“每天得转转耳钉防粘连”……

我们如此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个小小的伤口,究竟是为了防范什么? 难道仅仅是怕它发炎红肿吗?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肉眼看不见的、热闹非凡的“微生物大迁徙”和“家园争夺战”!

当那枚金属针穿透耳垂的瞬间,一个新的、独特的“微型生态位”就被强行开辟出来了。

几乎与此同时, 一群原本生活在皮肤表面或深层的“隐形居民”——微生物,便开始嗅着机会,悄然迁入这片刚经历“毁灭”(消毒)与“重建”(穿刺)这片“新大陆”。

它们是谁?它们如何安家落户?这片新领地的生态会发生怎样的剧变?

这些问题,首次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研团队系统性地揭开了面纱。

他们发现,穿刺后,伤口周围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群落组成从“随机”逐步转向“有选择地筛选”,原本在油脂丰富区域占主导的“油脂菌”痤疮皮肤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显著减少。

而偏爱潮湿环境的 “潮湿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则趁机崛起,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们二者的争夺赛,或就影响了你耳洞伤口的恢复。

△ 标题

01

背景知识

皮肤作为我们最大的器官,是多样微生物的栖息地,虽然营养贫乏,但也因部位差异而拥有丰富的“生态位”。

而在众多人类行为中,“穿耳洞”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人为干预:从清洁消毒、刺破皮肤、佩戴金属耳钉,到局部环境(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的全面改变,这一过程无疑构成了微生物群落的一场“环境巨变”!

本研究首次提出,穿刺皮肤不仅是身体上的装饰行为,更是微生物群落“再造”的一扇窗口。

研究人员设想:

1)穿刺区域会变得更湿润,从而吸引更多种类、结构更复杂的微生物;

2)穿刺后的微生态群落更可能以“可预测的方式”演化成一个稳定结构,而不是随机波动;

3)原本优势的Cutibacterium(典型油性皮肤菌)将减少,而偏好湿润环境的Staphylococcus类群会显著增加。

02

实验设计

本研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招募了28位计划穿耳洞的志愿者。

在标准穿刺流程下,研究团队在穿刺前后采集了两类皮肤微生物样本:一是即将穿刺的耳垂区域,二是相邻未处理的皮肤作为对照。

此外,参与者还在穿刺后12小时、1天、3天、1周和2周,自行采集这两个部位的样本。

每人共采集17个样本,同时还设置了空气环境对照,以排除外源污染。

所有样本均在无污染的实验室中提取细菌DNA,针对16S rRNA基因(V1–V3区段)进行高通量测序。

研究使用QIIME2等生物信息工具处理数据,去除污染序列,最终获得10,915种细菌特征序列(ASVs),平均每个样本读取约2.8万条序列。

为了分析穿刺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团队计算了多样性指数、群落差异,并通过共现网络和系统发育分析工具,构建了“耳洞内微生物的生态图谱”。

这些方法帮助揭示了穿刺后皮肤微生态的动态变化机制。

03

微生物新大陆诞生记

研究发现,穿刺部位在两周内的微生物ASV(扩增子序列变体)丰富度显著上升,而未穿刺对照部位则保持稳定。

穿刺环境湿润、封闭,能积聚皮脂、汗液和角质碎片,为细菌生长提供营养。

此外,β多样性(即群落组成的差异性)也显著上升,意味着穿刺使不同个体之间的微生物群落更加多样化,支持了研究者关于穿刺部位形成“新生态位”的假设。

网络分析显示,穿刺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共现网络边数更多,表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更频繁,生态复杂性更高。

这可能是由于穿刺处营养积累导致微生物种类增加、互作增强。

相比之下,未穿刺区域的网络更简单,负面互作更多,而穿刺区域以正向互作为主,这种互助关系被认为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自我恢复的表现。

△ 穿刺微生物组表现出更大比例的正向和直接生态相互作用

04

耳洞里的"房地产热潮"

研究使用iCAMP模型评估了微生物群落的组装机制。

结果表明,穿刺前后群落主要受到随机过程主导,尤其是“扩散限制”,即微生物在空间上传播受限,导致各部位群落差异。

但穿刺后两周内,确定性过程(如环境过滤)贡献上升,尤其是同质选择,意味着穿刺后形成了一个稳定且一致的选择压力,使特定细菌更容易在新环境中存活。

pNST分析进一步支持:随着时间推移,穿刺部位的随机性下降、确定性增强,表明穿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某些细菌持续定植。

△ 穿刺微生物组的群落组装变得更加确定性。

05

两强争霸:油脂派 vs 湿润派

众所周知,穿刺部位易发感染,以往的研究也大多聚焦于感染后的皮肤状态。

然而,对于那些幸运免于感染、最终顺利复原的耳洞肌肤,在其愈合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这项研究就揭示了其中的关键动态:原本在油脂丰富环境中占据优势的痤疮皮肤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其相对丰度在穿孔部位从穿孔前的约54%显著下降至两周后的34%(p=0.0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爱潮湿环境的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则趁势崛起,从最初的区区4%大幅飙升至13%(p=0.00188)。

更重要的是,在紧邻穿孔点、作为对照的未穿孔皮肤区域,这两大菌群的丰度却始终保持稳定,未发生显著波动。

这说明,这一剧烈的、方向相反的菌群丰度变化绝非孤立事件,它直接映射了耳洞内部微环境从穿刺前相对干燥、油脂丰富的状态,迅速转变为由嵌入的金属耳钉所主导的、封闭且湿润的全新环境。

这种变化也符合“穿刺区域保湿→环境过滤→特定菌种占优”的生态演替模型。

△ 两种菌种,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在穿刺微生物组中占主导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流行率和相对丰度朝相反的方向变化

总之,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穿刺对皮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深远影响:穿刺不仅提高多样性、促进微生物互作,还促使群落从随机分布逐渐转向由环境主导的稳定结构,且最终趋向湿润皮肤特有的菌群构成。

这为我们理解皮肤微生态的扰动与重建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穿刺护理与微生态干预提供潜在科学依据。

人体真是神奇,原来这小小的耳洞里,发现了这么多事情啊!看来打耳洞的代价就是微生物们得“打一架了”~

撰文:Cathy|编辑:lcc

参考文献:Xu CCY, Lemoine J, Albert A, Whirter ÉM, Barrett RDH. Community assembly of the human piercing microbiome. Proc Biol Sci. 2023 Nov 29;290(2011):20231174. doi: 10.1098/rspb.2023.1174. Epub 2023 Nov 29. PMID: 38018103; PMCID: PMC10685111.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韦帕”台风眼即将打开,7级风... 转自:广州日报今天的台风来势汹汹!“韦帕台风眼已打开”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中国天气 提醒:台风“韦帕...
新国标实施在即,我的“旧”车咋...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将于9月1日实施。近日,有电...
以“家”为圆心 2025红旗粉... 7月17日,以“家”为圆心,2025红旗粉丝家年华暨红旗天工之夜在长春盛大启幕。这场汇聚五湖四海红旗...
多次购入和使用走私越南冻鸭!官...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7月19日,湖南桃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详情如下:情况通报近日...
请注意防范!陕西省气象台继续发... 转自:群众新闻 陕西省气象台2025年07月20日10时30分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下述地区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