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师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中,有一位英烈,他的名字同时被镌刻在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上,他先考上了北大物理学系,后又考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简直是‘学霸’,他就是张甲洲。”7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校史馆内,该校研究生校史讲解队讲解员、教育学院博士生曹若琪,正在为参观的学生们讲述张甲洲短暂却不凡的一生。
张甲洲,字震亚,号平洋,化名张进思,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07年5月,张甲洲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天资聪颖,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起名“甲洲”,意为“甲冠五洲、出类拔萃”。
在龙泉镇初等学堂读书期间,张甲洲功课门门优秀,最感兴趣“格致”一科,因为他喜欢琢磨事物的原理,立志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
1923年,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在该校老师的启蒙下,他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列宁、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次年,因反对军阀张作霖在学校强行招兵,他被开除学籍。
同年,张甲洲考取了沈阳文华中学,五卅运动风潮波及沈阳后,他率领学生游行示威支援工人罢工,再次被学校开除。1926年,他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很快成为“公认的学生领袖”和黑龙江省学生会主席。但因在历次学生运动中表现突出,张甲洲被反动当局定为“赤化分子”,被直接取消了公费留日的资格。
1927年,张甲洲和同学于天放等人从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结伴赴北平求学,期望见识更广阔的天空。一年后,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科),并于1929年升入北大物理系一年级。在进步同学的引导和革命书刊的影响下,他很快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0年4月21日晚,张甲洲和同学们在北大二院大讲堂开会研究营救北大党支部书记李光伟时,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结识了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冯仲云,共同的革命追求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0年夏,张甲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也决定弃理从文,在同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立志要研究政治,改变中国。
在清华大学期间,张甲洲因其出色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被推选为学生会代表和级委会主席,先后任学生会卫生科主任、民众教育科主任及《清华周刊》编辑等职,还开办了一所民众夜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陷,3000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身为从东北黑土地上走出来的热血男儿,眼见家乡沦陷,张甲洲感到格外沉重与痛苦。
在参加了清华师生组织的南下请愿团之后,张甲洲积极奔走于北平各高校,动员黑龙江籍的大学生回归东北,组织武装抗日。1932年4月末,张甲洲、于天放等东北籍大学生毅然放弃学业,一起回到哈尔滨。
返回家乡巴彦后,当时“伪满洲国”处于日本人的严密控制下,已经结婚生子的张甲洲于同年5月16日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他联系了200余名各方爱国人士和武装力量,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枪支弹药和红旗,就地誓师。巴彦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张甲洲担任总指挥。
张甲洲将这支队伍命名为“平洋”,意为平灭东洋鬼子。这一天起,松花江畔诞生了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此后,巴彦抗日游击队在战斗中成长并日益强大。1932年8月,巴彦游击队一举攻占了巴彦县城,全歼日军1个中队、伪军1个大队,击落1架低空盘旋侦察的日军飞机。
巴彦大捷震动关内外。张甲洲坚决执行联合抗日的路线,得到各方拥护,部队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后来,这支队伍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他们高举抗日大旗,转战呼兰、绥化、兰西、安达、明水等地,重创日军。
1933年1月,张甲洲第二次率部西征,计划与其他抗日部队会合,一同攻打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途中,部队遭到敌人伏击。部队解散时,张甲洲非常伤心,他对战士们说:“咱们还有能干的那天,大家把枪都带回去,马也骑回去,等待时机,我们还要重新组织队伍。”他又说:“今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宁死也要当精忠报国的岳飞,绝不能当丧权辱国的秦桧!”
1933年7月,在组织安排下,张甲洲只身一人乘船东去,化名张进思,来到下江富锦中学任教,潜伏起来。张甲洲还以充实师资力量为由,调来游击队的7名战友来校任教,富锦中学也成为地下工作者在敌占区的活动据点。
张甲洲和战友们不仅教授文化课,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余时间,他经常到学生宿舍,给学生们讲解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故事,宣传抗日主张与革命思想。在他的启发引导下,先后有3批学生入关求学、参加革命。
与此同时,他利用身份之便,积极结交富锦的日伪官员,逐渐深入敌人内部。
张甲洲虽然行动隐蔽,但因“来历不明,履历不清”,在富锦又有“蛛丝马迹”,引起了敌人的警觉。1937年8月,日本特务机关对张甲洲采取进一步的监视措施,调他到佳木斯伪三江省协和会任职。
张甲洲决意再次投笔从戎、重返疆场,前往东北抗联十一军赴任,与敌人作殊死斗争。8月28日早晨,张甲洲率于天放等人携带400多套衣服、100支枪、3万发子弹、1台收音机、1本地图离开富锦城,奔赴抗联。但就在快要到达营地的时候,他们突遇一股伪军埋伏,对方胡乱放了几枪,一颗子弹正好击中张甲洲小腹,他顿时血流如注。一代东北抗联英雄在上任途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人民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张甲洲的遗像位列其中。
1953年,周恩来总理专程到此悼念英烈,站在张甲洲的遗像前,他伫立良久。20多年前,就是这个“年轻人”对他说要回家乡组织武装抗日。往事历历在目,周总理感慨万千,潸然泪下。许久后,他缓缓对着遗像鞠了三躬,语带哽咽地说:“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
曹若琪在讲解时注意到,来参观的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的学生中,有一个男生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参观感受:“张甲洲的一生,是知识分子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壮烈史诗。他本可以凭借清华、北大的双料才子身份,在学术或仕途上平步青云,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抗日道路。”
尚志大街、一曼街、靖宇街……曹若琪回想起家乡那些以英烈之名命名的街道。来到清华大学、成为校史馆讲解员之后,她才识得这位青年英烈。“虽然张甲洲的一生只有短短30年,但他从北大到清华,弃理从文,从清北学子投身东北抗联,还成为了一名教师,教育培养了一批批新的革命力量,他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