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时节流转,又是一年三伏至,天地间仿佛变成巨大的蒸笼,桑拿天如约而至。我虽不甚畏热,却也难抵这溽暑的威压。空调送出的凛冽之气,于我总觉过于刺激,仿佛要将骨缝里的暖意都抽走;电风扇持续不断的“嗡嗡”低鸣,也像一种现代生活的催促,扰了心头的宁静。于是,只得从衣柜顶层角落,寻出那柄蒙尘已久的蒲扇,轻轻掸去岁月的浮灰,置于手边,时时拾起来摇动几下。
扇面轻摇,一缕久违的、带着植物纤维气息的微风便拂面而来,心头的燥气似乎也随之沉淀。这朴素的凉意,也勾起心底最深处的记忆,悠悠然将我带回那没有电扇、更不知空调为何物的童年时光。
那时节,一柄扇子,便是漫漫酷暑里最忠实、最亲密的伙伴。犹记得老家流传甚广的一首打油诗:“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童谣朗朗上口,妇孺皆知,道尽了扇子在炎夏的珍贵与不可或缺。
夏夜庭院,星河低垂,姥姥坐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轻摇着手中那把磨出包浆的蒲葵扇。扇风习习,驱赶蚊虫,也送来清凉。她指着天上闪烁的星斗,教我辨认牛郎织女,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那些“老掉牙”却永远新鲜的传说。蒲扇摇动的节奏,伴着姥姥温和的嗓音,和着草丛里蟋蟀的低吟,编织成童年夏日最安详、最惬意的梦境。那柄朴素的蒲扇,承载着姥姥手掌的温度,是我关于夏天最美好的印记。
在爱因斯坦揭示电的奥秘之前,不知西洋人是如何熬过酷暑的?或许,这正是我巍巍中华先祖智慧卓然的又一明证。我们的扇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晋朝崔豹在《古今注》中便明确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可见其历史之久远。这小小的纳凉之物,在历代文人雅士的眼中,早已超越了实用范畴,升华成一种风雅的象征,并被赋予诸多别致而隽永的雅号。或呼之为“凉友”,或名之为“摇风”,既显其消暑解热的实用之效,又蕴含一分脱俗的情趣与诗意的想象。明人瞿佑一首《咏摺叠扇》诗,道尽了人们对折扇的喜爱:“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凤翅长。”寥寥数语,将折扇开合间的风流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连贵为九五之尊的明宣宗朱瞻基,也难掩对小扇的偏爱,曾欣然题诗赞曰:“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人间清凉。”帝王笔下的扇子,竟能扫却炎暑,招回清凉,其魅力可见一斑。在传世古画中,扇子更是文人雅士、高门贵胄不可或缺的点缀。《高逸图》中竹林七贤的潇洒,《韩熙载夜宴图》里夜宴的奢华,都不乏名士、贵族手持小扇的悠然身影。无论是象牙为骨、绫罗为面的宫扇,还是竹骨纸面、题诗作画的折扇,或是农家院中常见的蒲葵扇、竹篾扇,皆能登大雅之堂,亦入寻常百姓家。每当烈日炎炎,一扇在手,手腕轻摇,清风徐来,拂过面颊,沁入心脾,那份由身及心的舒爽惬意,是任何现代机器也难以完全替代的清凉体验。
这柄小小的扇子,在人们手中轻盈地舞动了数千年。与扇子相关的传说趣事、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可谓洋洋大观,数不胜数,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带着丝丝缕缕的清风,伴随着光阴的脚步,在历史的画卷中散淡游移,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与清晰的印记。回首望去,那轻摇慢曳的温馨时光,仿佛带着岁月的沉香,让人忍不住一次次驻足回望,一遍遍深情怀想。
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科技日新月异。电风扇的普及、空调的诞生,以其强大的制冷能力和便捷性,迅速占据了现代人消夏的主阵地。那曾经人手一柄、摇动千年的小扇,似乎正悄然退出生活的中心舞台,日渐沦为人们心底一份带着温度的记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如同开足了马力的引擎,催着人们步履匆匆,许多人似乎也渐渐遗失了那份“慢摇小扇舞清风”的悠然心境和闲情雅致。喧嚣与浮躁之中,那份依靠自身力量、在缓慢节奏中获取清凉的简单快乐,显得尤为珍贵。
在大力倡导低碳环保、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今天,或许,我们不妨在某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或是一个宁静的夏夜,重拾起那柄尘封的小扇——无论是朴素的蒲葵,还是雅致的折扇。信手轻摇,让那熟悉而亲切的微风再次拂过面颊,感受那份源于自然、归于心境的清凉。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在节省宝贵的电能,也是在重拾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体会“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古典诗意与浪漫情调。让这小小的扇子,轻轻摇动,摇散现代的浮躁,摇回时光深处的宁静与美好。清风徐来,心亦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