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上世纪初叶,中国各地涌现了大量民间社团,但不过十余年,百不存一,“独精武会,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前途无量”。115年来,精武会为何能够“一枝独秀”、行稳致远?
「精武蝶变」
1910年,在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农竹等人的支持下,中国精武体操会由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一个重要目的是招收有志青年学习拳术及军事学,以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革命后备力量。
但是,霍元甲的突然病逝,让体操会一时间失去支柱和号召力。会中的几名年轻人挺身而出,决心继承霍元甲的遗愿,扛起发展壮大精武会的重任。最得力之骨干为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陈铁生、罗啸璈等人。前三者参与了精武体操会创建,又是霍元甲的第一批学生,且都是“商二代”出身,受过高等教育,头脑灵活,富有激情,也愿意付出金钱与精力,为精武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们的精心筹备和努力下,精武会于1915年起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是迁址更名。
初创时的精武会因经费不足,租借的会址简陋,地方偏远;新会址为富丽堂皇的四层西式建筑,设施齐全完备,令人耳目一新。考虑到开始流行自然本能、符合人性的体育思潮,陈公哲等人因时制宜地将会名改为上海精武体育会。
二是确定会旗、会徽和会服式样。
精武会会旗为三星会旗,寓意体智德“三育”熏染中华全民之青年子弟。会徽以盾为形,取防卫之意,强调“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于同胞之上”。会服为上身对襟短衣、下身黑裤,脚着短柄薄底快靴,以上衣缀星分武功荣典等。
三是明确“三育”宗旨。
“三育”即体育、智育、德育。体育者,野蛮其体魄;智育者,文明其精神;德育者,公正其行为。陈公哲认为,没有健全的体魄就谈不上智育和德育,故将体育排在第一位。相应地,精武会以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辅以有益之学科、正当之游艺。
四是提炼精武精神和文化。
精武会的性质既是学校,也是俱乐部。陈公哲提出的精武精神为克己、平等、博爱;精武会训包括“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忠信待人、廉正守己”以及“见义勇为,积功于天爵”“重振风教,多行而寡言”。同时,要求会员具精武式人格、风度,有精武式言行、信守,行精武式正义、友道,做精武式服务、福利,核心是诚信、守时和实践。
进一步看,中国人对于学术不浅尝辄止,一向精深钻研,这就是“精”。中国人爱好和平,以兵为不祥之器。然一旦有人犯我,必执干戈以卫社稷,虽蹈汤赴火而不辞,这就是“武”。精武会会员学武术,不是以此凌人,而是借此以御侮,此乃“精”与“武”之真义。
精武主义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曰尚武。精武会的尚武主旨在于直接强健个人身体,以期间接强健国家,而没有好大喜功、恃强凌弱之流弊。二曰合群。凡世界人类,都可为精武会员。三曰牺牲。大家进入忘我状态,所以能作出极大之牺牲。四曰诚信。比如精武式宴会,必如期至,此之谓信;必无繁文缛节,此之谓诚。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精武主义得到了充分展现。精武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募捐,设立难民收容所,开办难民医院,实施多方面救助。有会员还报名参军,勇赴抗战前线,如“第一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参加奥运会归来就加入空军,并在对日作战中击落敌机,后在一次训练中因机械故障,不幸殉职,年仅29岁。
精武第一分会会员在北四川路福德里进行锻炼展演。
「引领潮流」
1916年第1期的《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一九一六年》一文,认为“从前种种事,至一九一六年死;以后种种事,自一九一六年生”,青年必须争当1916年后之新青年,自居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人格,从事国民运动,以新国家、新社会、新民族。
同期,《青年杂志》还连发两篇有关精武会的文章,分别是《大力士霍元甲传》《述精武体育会事》,作者均为萧汝霖。这为精武会作了广告,也宣示了精武会是一个与新文化运动契合,顺应新青年需要的新生事物、新型组织。
精武会的表现也不负《青年杂志》的宣传与期冀,在武术普及化、体育现代化、社会文化服务乃至上海城市建设等方面颇有建树,展示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一面。
第一,改造中国传统武术,使之向现代体育转型。
摒弃传统武术因袭宗法、师徒秘传的门户之见,熔各派于一炉,聘请各地各派的武林高手来精武会公开传艺,形成海纳百川的武术新风尚;对传统武术进行理论化、系统化、普及化,编撰精武十套基本教程及其他武术图书,公开出版,广为流通。
将中国传统武术或编配口令集体操练,或抽取武术动作应用于西方体操中,形成特有的“中国式体操”;借鉴西方舞蹈形式,将中国传统的武术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编成剑舞、凤舞、对舞等十几种舞蹈,完成体育之功用。经过改革与发展,中国武术更具观赏性和表演性。
第二,开展西方体育运动,积极组织体育赛事。
精武会设有游艺部,专门负责开展西方体育项目,如足球、网球、铁球、铁饼、台球、乒乓、篮球、木马、标枪等。在一些体育项目中,精武会会员具有不俗的实力。其中,陈宝球、翁康廷等人入选1936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分别参加铅球、举重等比赛。
除了培养运动员,精武会还组织运动队参加体育比赛,并主办排球联赛、篮球锦标赛、乒乓球个人锦标赛、3万米接力赛等。这不仅提高了精武会员的运动水平,积累了比赛和办赛经验,还推动了近代上海乃至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乃武乃文”,重视文事。
在体育训练之余,精武会注意补充智育,设有文事部,涉猎教育、出版、医学、艺术等领域,并汇聚各行各业的人才。出名者,弦乐有司徒梦岩,国医有罗伯夔,急救有林锦华,照相有程子培,兵操有郑灼臣,演讲有罗泮辉,京剧有武秀魁,粤乐有陈铁笙,能文之士有罗啸璈、刘扆臣、姚蟾伯等。陈公哲骄傲地说:“精武会无形中等于一所大学,历年养成人才不少。”
在精武会所办文事中,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出版大量武术书籍、拍摄精武影片以及开展音乐活动。当时有报道评论,精武会要事除体育之外,就是音乐,成立了粤乐部、中华音乐会等组织,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不仅陶冶性灵,而且吸引群众。
第四,派五特使下南洋,致力于民间外交。
20世纪20年代初,鉴于国内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精武会决定“图海外之发展”。1920年七八月间,陈公哲、罗啸璈、陈士超、叶书田、黎惠生五人组成访问团,以“五特使”名义出访南洋。此次行程历时75天,先后到访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共发表演讲30次,在10所学校指导习武者224人,参观工厂、学校29处,表演武术17次,会见客人400余人。
可以说,这是一场成功的民间外交,既彰显了中华文化、海派文化的特色,也加深了华侨与祖国、东南亚人民与中国人民的感情。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志茗)
原标题:《学林随笔|115年来,这家俱乐部何以“一枝独秀”》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上海图书馆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李志茗
上一篇:中国代表团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