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新起点,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编制、突出科技赋能、深化多种协同,使规划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更有效的“战略罗盘”,持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政治优势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保障,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战略意义
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是彰显顶层设计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经营主体行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规划由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后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规划纲要,通过“目标-政策-项目”三位一体机制,最终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全民行动纲领。
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五年规划为政府履职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有助于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一方面,五年规划明确了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职责边界和工作重点,使各项政策工具的应用既符合短期调控需要,又服务于长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以国家规划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有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目标协同、政策协调、行动同步的治理合力。这种规划引领的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国家治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是凝聚社会共识与引导发展预期的有效工具。五年规划通过设定发展目标和量化指标,有效建立了社会预期管理的长效机制。每个规划期设定的目标,既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政策信号。改革开放以来,从“七五”计划引入经济增长指标,到“十四五”规划注重统筹好“质”与“量”的辩证关系,规划指标的演变反映了发展理念的升华,有效引导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规划更加注重通过质量效益指标、民生福祉指标、绿色发展指标等多元指标体系,推动发展模式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屏障。五年规划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实施机制,有力保障了我国“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平稳衔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五年规划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在“十四五”中期评估新增“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多项监测指标,展现战略规划的适应性创新,保障我国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规划编制的科学方法论
我国编制实施五年规划从编制流程、编制准则、编制方法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体系。这套方法论既保证了国家战略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保持了政策调整的灵活性适应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规划编制具有科学的制度性流程。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实施“三步走”的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第一步是党中央建议阶段,明确战略方向。如“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意见。第二步是国务院纲要编制阶段。根据党中央建议,国务院组织编制规划纲要草案,经历上一轮规划中期评估、基本思路研究、规划建议编制、纲要正式编制共四阶段十个步骤。第三步是人大审议实施阶段。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各级政府分解落实。这一制度安排确保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规划编制具有科学的编制准则。五年规划编制坚持守正创新,“十四五”规划延续了“十三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增了数字经济专章,这样既保持了战略实施的连续性,又实现了与时俱进创新。五年规划编制坚持系统协同,构建“目标-任务-项目”三层体系,围绕阶段性目标制定具体领域的行动方案,形成可操作的重大任务集群,并通过重大项目将任务具象化,保障规划落地。五年规划编制坚持民主参与,实行“专家论证、部门会商、地方反馈、公众建言”的“四维参与”机制。
规划编制具有科学的方法体系。五年规划编制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运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建立规划指标数据库、开展第三方评估等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五年规划编制采用情景分析明晰方案,在开展前期研究时往往会设置基准情景、乐观情景、保守情景三种预测方案。五年规划编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保证适应性,建立“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全周期体系,并设置弹性指标。
规划编制具有科学的制度保障。五年规划编制具有良好的上下联动机制,在纵向上通过“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行动方案”实现联动,在横向上通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实现协同。五年规划编制具有坚强的法律保障,国家发展规划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通过法治化将党领导规划的成熟经验固定下来,将有助于五年规划的科学编制。
释放规划效能的实践路径
站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新起点,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编制、突出科技赋能、深化多种协同,使规划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更有效的“战略罗盘”,持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强化科学编制,构建理论指引与动态调适机制。用创新理论锚定战略方向,并贯穿规划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强化理论分析,分析把握好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基础条件变化,做好扎实的趋势研判。完善动态评估体系,坚持“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闭环管理,对重大任务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根据发展环境实施弹性调整。
突出科技赋能,打造数字化规划管理生态。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政策实施效果,提升规划前瞻性、指导性。建设国家级规划大数据平台,整合关键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时数据,实现资源调配可视化决策。推行“人工智能+规划”模式,开发公众意见智能分析系统,从海量建言中提炼有效政策选项。
深化多种协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深化四方协同,延续吸收网民建议的民主决策传统,建立规划执行社会监督员制度,凝聚多群体共识。深化政策协同,推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协同发力。深化规划协同,形成以五年规划为统领,发挥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协同配合的全方位国家规划体系效能,进一步巩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