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1950-1953年间,240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保家卫国”的钢铁誓言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用青春和热血构筑起坚固的防线。近年来,随着《长津湖》《金刚川》等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的热播,“冰雕连”事迹、松骨峰阻击战、金城战役等真实历史事件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人说,“今日回望,是为照亮前路”。面对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今天的思政教育为什么仍需向年轻人讲述这段历史?如何让70多年前那些用热血与牺牲书写的历史,真正走进年轻一代的心灵?
——————————
主持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嘉宾:
田鹏颖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校瑛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
沈鲁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观众在“现场与在场——张崇岫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展”上参观。视觉中国供图主持人:近些年,从大银幕到小屏幕,从纪念馆到云课堂,抗美援朝的故事为何被如此密集地讲述与重温?
张校瑛: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正义战争。为了祖国,无数人民子弟兵舍小家为大家赶赴朝鲜战场;为了人民,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为了和平,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支援前线。
这场战争是一场政治、军事、国力、外交等全方位的较量。从综合实力上看,美国处于绝对优势,而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在武器装备与供给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那些无私奉献、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大批热血青年。他们是英雄、是模范、是楷模,永远激励着广大青年始终将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放在首位,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以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把课堂、展览、研究与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相结合,带领当代青年体会战争的残酷、战役的艰险和战斗的激烈,以及志愿军将士向死而生的壮烈,是时代的需求,也体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代际传承。
主持人: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抗美援朝精神对青年的核心教育意义是什么?
田鹏颖:抗美援朝精神能够锻造民族气节的“精神钙质”。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对抗“钢多气少”的侵略者,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用血肉之躯打破了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种精神启示青年,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物质上的绝对优势,而在于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
今天,我们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在新征程上,不容犹豫退缩,理应奋勇向前,当代青年同样需要这种“骨头比钢铁更硬”的志气。抗美援朝精神能够激励青年始终保持“组织起来”的团结意志和“惹不得”的斗争骨气,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以集体力量和坚定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破浪前行。
张校瑛: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两弹一星”精神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内涵紧密相连。
朱光亚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朱光亚在板门店停战谈判中担任代表团的外文秘书和高级译员,在谈判桌前面对面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较量;钱三强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反细菌战的科学调查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从朝鲜凯旋的志愿军第20兵团、第19兵团、志愿军工程指挥部等部队相继秘密开赴大西北,担负新的使命,并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融入“两弹一星”精神。
学习这段历史,不仅是让青年学生读懂“我们从何处来”,更是为了让他们在“向何处去”的新征程中,汲取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历史智慧。
2025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全国各地群众自发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缅怀英烈。受访者供图主持人: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有哪些备受青年关注的文物?这些文物如何帮助青年理解抗美援朝精神?
张校瑛:抗美援朝纪念馆充分利用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感染观众。展厅中有一件重要文物是“攻守兼备”奖旗,背后有着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1950年11月30日,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在松骨峰与美军发生遭遇式阻击战。3连在毫无工事依托的高地上,毙伤美军500余名,为我军主力部队聚歼敌人赢得了宝贵时间。美军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集中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等,将3连阵地轰成一片火海,美军步兵随后一拥而上。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3连的伤亡人员不断增加。排长牺牲了,班长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接替。3连在人员伤亡较大、粮弹殆尽的情况下,毫不畏惧,所有能战斗的人员(包括伤员)带着满身的火焰,奋勇扑向敌人,用枪托、刺刀、石头甚至牙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肉搏。他们将仅有的手榴弹别在腰中奋力与敌方厮杀,直到他们认为战斗该结束的时候,便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3连的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守住了阵地,打出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生动诠释。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将“攻守兼备”锦旗授予特等功臣连队、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作家魏巍根据松骨峰战斗中的英雄壮举,写成了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此,中国人民把一个崇高的称号——“最可爱的人”,送给了志愿军全体将士。
抗美援朝纪念馆中,一盒上甘岭战役阵地上被炸碎的石头粉末与弹片,也备受青年观众关注。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余人,另有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投掷炸弹5000多枚。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山头几乎被削低了两米,山上的土石被轰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志愿军陆续投入4万余人的兵力,以劣势装备,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经过43昼夜激战,打退敌军进攻600余次,歼敌2.5万余人,取得了上甘岭坚守防御作战的胜利。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战士从阵地上随手采集的这盒白色花岗岩粉末中,夹杂着5块炮弹残片,向世人诉说着那场惨烈而可歌可泣的战斗。
1958年志愿军归国后,将这盒夹杂着弹片的岩石粉末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这盒沉重的岩石粉末,见证了无数悲壮与传奇。面对敌人的猛烈火力和数倍于己的兵力,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无数志愿军英勇无畏、前仆后继,他们以“人在阵地在”的钢铁誓言,凭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次又一次击退了进击的敌军。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纪念馆里的这些文物时刻提醒着广大青年:和平来之不易,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存。
主持人:近些年,出现了不少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比如,《长津湖》《金刚川》等热门电影备受青年观众好评。与20世纪推出的《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红色经典相比,新时代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体现了当下青年观众的哪些特点?
沈鲁:作为“主导文化”的重要表现媒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担负着书写家国正史、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思想与艺术使命,但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始终是创作的难点。相较于20世纪同类题材作品,近年来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创作的一个显著转变就是关于细节的书写。不少作品更加重视对历史细节的发掘与展现,力求从细节处探寻历史情境的多维面向、展现人性的复杂,也从细节处呈现视听造型的逼真与美感。同时,“书写细节”也造就了从宏大视角到微观个体的创作策略的调整,这个调整是当前红色影视创作普遍遵从的基本叙事逻辑,从而带动了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在新时代的“重写”与“深耕”。这种创作跃迁,有力回应了当代观众对历史真实、故事新编与复杂人性的新需求。包括抗美援朝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与“红色情怀”也不再是枯燥的宣教与抽象的演绎,而是具体可感的“个体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个体”。
新时代的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聚焦于“讲好故事”这个根本目标,实现了影视创作在观念、技术与审美等方面的变迁。在观念层面,更多把“故事”建立在对“小人物”的认识理解与细致挖掘上;在技术层面,尽可能调配当今国内影视工业的优势技术资源和工业化标准,在影视剧的形式感探索方面敢于尝试与突破;在审美层面,“守正”在于守住了对影视艺术审美在历史真实、人性情感及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信念,“创新”则在于创造出了既具有中国文艺特色又不违背普遍艺术规律的新格调。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长津湖》《金刚川》等影视作品在思政课中的作用?面对“Z世代”受众的特点,红色教育如何深入人心?
田鹏颖:《长津湖》等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如果仅靠教材文字和数据,学生往往难以真正理解“钢少气多”的精神内涵。但电影通过视觉语言,比如志愿军战士在极寒中坚守阵地的画面,能够让年轻人直观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这种情感共鸣,是理论讲授难以替代的。
影视作品的独特优势在于“隐性教育”,当学生通过影视情节理解历史时,他们对价值观的接受度更高,记忆也更持久。这种由影片激发的主动思考,比单向灌输更符合当代青年的认知习惯。但这类“体验式课堂”要避免流于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从共情达致思辨”。例如,思政课教学要有机融合影视素材与历史文献、情境模拟与现实关联、情感体验与行动引导。青年学党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过去,更在于从历史中获取应对现实的智慧。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可以是科研团队的协作攻关,也可以是平凡岗位的坚守奉献。当学生能自发将历史与当下联系,思政教育才算真正入脑入心。
沈鲁:青年始终关心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时代与个体的命运。影视作为一种视听媒介,能够展现出通俗易懂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哲理,并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成为思政教育重要的资源、手段。
以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为例,“冰雕连”“钢少气多”等历史细节必须在对真实战争作“传奇化”处理的同时,塑造出若干具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作用的英雄人物,而这恰恰是“主旋律”影视作品难以把握的关键所在。过去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在审美层次上常常存在平面化、脸谱化和过度理想化等问题,难以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与情感互动。
“Z世代”观众重视真实感,所以确保历史细节的准确性更为重要。比如,影视作品中可以更多加入生活化的细节、日常化的对话,在突出主要人物的同时,又不刻意固化、美化、神化这些主要英雄人物,而是依据观众的一般接受心理,借助若隐若现的爱情线、亲情线的埋设与延展,从情感细节处呈现英雄人物的“常人”和“常情”状态,并丝丝入扣地将这种“常态”展现于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
此外,在传统的“主旋律”影视剧中,国家、集体与个人在美学处理上常常有失平衡与和谐。具体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往往是“国家理性”凌驾于“人物个性”之上,形成了中庸化风格,导致人物形象单薄,对观众缺乏吸引力。但事实上,不少年轻人所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国家形象”建构并不龃龉,而恰恰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观念上的“家国一体”意识。因此,影视剧在叙事层面上,若能将“个体价值”与“国家意志”兼容互现,不拘于常理又不悖于常情,便能拉近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距离,使之感同身受、情满于怀。
主持人:有些年轻人觉得,对过往历史存在“距离感”和“疏离感”。您认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如何才能让“老故事”触发“新共鸣”?
田鹏颖:面对年轻一代的“历史疏离感”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教师在讲授抗美援朝的历史时,需要找到直击人心的突破口。我总结了以下3点经验。一是用真实细节还原历史,让细节打动人心。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几行字,而是由具体的人和事构成的。比如,在讨论抗美援朝战争时,可以展示当时的家书、日记等个人化史料,让学生看到英雄首先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学生曾跟我说:“看到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写给家人的信,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舍小家为大家’。”
二是鼓励理性探讨。当代年轻人更习惯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建立认知,与其回避年轻人的疑问,不如引导他们通过史料分析去寻找答案。比如,针对网络中出现的抹黑英雄、恶搞历史等不当言论,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查阅档案资料、新闻报道等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这远比直接告诉学生“某位英雄很伟大”等“结论式教学”更能引发思考和共鸣。
三是让历史与年轻人的生活产生连接。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当学生发现历史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时,接受度会大大提高。比如,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年“钢少气多”的志愿军能打赢装备先进的敌军?此外,可以对比抗美援朝时期的“炒面加步枪”和现代军队的后勤保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条件与战斗意志的关系。年轻人不是不愿意接受英雄叙事,而是希望了解更立体、更经得起推敲的历史。把历史讲得真实、讲得透彻,是思政教育的一项关键任务。
沈鲁:近年来的“新主流电影”,以及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年轻态”剧作,凭借对人物细节的考究,对人性与人情的细描,赢得了绝大多数青年的情感认同。在我的观察中,大多数年轻人对这些红色影视作品充满了期待。作为一种理想信念与精神动力的“红色”历史,始终是一份澎湃的集体记忆。
此外,这些影视作品播出后,常常会推出短视频、游戏、文创等衍生内容,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比如,剧中人物的高光片段在各大社交媒体传播,线下则衍生出帆布包、冰箱贴、笔记本等产品。这种跨媒介互动传播,制造了《长津湖》《觉醒年代》《国家记忆》等创新案例,成功引爆青年圈层,展现了强大的“破圈”传播力。
主持人:当前,大中小学正以多样载体讲述抗美援朝精神。如何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认知进阶?
田鹏颖: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关键要像登山一样设计好台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科学设置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其中,避免重复的秘诀在于:小学生记故事、中学生析因果、大学生论规律。
以抗美援朝题材为例,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精神。这种情感熏陶式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中学阶段,应在历史课程中适当增加对战争背景、重要战役等内容的教学。例如,在思政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大学阶段,则更适合开展深入的理论探讨。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在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下分析这场战争对当代国际格局的影响。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能力。
张校瑛:抗美援朝纪念馆年均参观量300多万人次,青年观众占67%左右。针对青年观众的特点,我们的展览按历史时序展开,充分彰显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和深远影响。在陈列形式设计上,以突出时代特征为主导,运用当下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更加欣赏和接受的艺术手段,打造全新的陈列形式。纪念馆以丰富的文物、史料、历史照片为主体,以绘画、雕塑、复原场景等艺术作品为辅助,运用数字化、多媒体、声、光、电等技术,再现经典战例场景,增强展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近年来,抗美援朝纪念馆还相继推出《冰雪魂——跨越时空的对话》《松骨峰上的钢与气》等现场教学课程,按照“大学讲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中学讲抗美援朝历史、小学讲抗美援朝故事”的思路,与大中小幼共育共建,共同探索新形势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路径。其中,课程内容选择了“朝鲜内战的爆发”“决策出兵的背景”“会战清川江”“激战松骨峰”“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等真实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结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了解这些史实,能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青年明白: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绝非理所当然。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任冠青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国家联合基金助辽宁创新结硕果
下一篇:高温下的上海社区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