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三峡集团首届灵耀创新创意大赛正如火如荼开展。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三大领域齐上阵。这不只是一场竞技,而是给全体职工出了一道实在的考题:好点子如何变成真效益?
近年来,国家政策释放明确信号:科技成果,必须快马加鞭落地,化成实打实的生产力。企业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创新不能只管“开花”不问“结果”,再好的技术,躺在抽屉里也就是几张纸,能在项目一线变成生产力才叫真本事。
好点子从哪里来?得听现场的!创新成果转化得把眼光对准一线,咱们生产经营现场最清楚卡脖子的地方在哪儿:是水轮机磨损太快?是光伏板清洗太耗时间?还是风机叶片结冰状态不好掌握?让一线同事定期列出技术需求清单,科研项目就得盯着这些痛点精准发力。与此同时,集团各二级单位的试验基地、学术带头人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如三峡乌兰察布“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黄桂云创新工作室等,正是把一线好点子孵化成型的关键熔炉。
而干大工程,像新能源大基地和海上风电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把科研攻关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好技术要敢于在自家项目中率先使用,三峡集团内部有那么多项目场景,正是新技术最好的“试验田”。
有了好点子,半路别“卡壳”。点子再好,要是走不出实验室、送不到项目上,那就是白忙活。集团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数智化管理平台,就是要畅通内部成果转化信息通道,让各单位的创新点子流动起来,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也是为了把内部技术交易平台搭起来。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要经过验证、孵化、小试、中试多道关,集团统筹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就好比修条专用公路,让创新直通生产现场。
创新不是专家的专利,每位职工都可以。别把创新想得那么高高在上,它就在每位同事的日常发现和务实改进里:水电站的技术人员为提高效率、确保安全,推动实现了“巨型水电机组调速系统低油压试验流程自动化”;光伏电站的运维团队针对组件难以高效清洁的痛点,攻关了“组件灰尘监测与清洗技术”;海上风电运维人员为提升风电集群防灾能力,研发了“台风预警信息自动识别技术”;负责出海作业安全的同事基于实际需求,设计了“基于安全码管理的人员出海安全管理系统”……这些源自一线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智慧”“土方法”“巧心思”,能汇聚成创新的大浪潮,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支点,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
灵耀创新创意大赛只是一个开场,真正的重头戏是让好点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每一个闪现的灵感、每一条合理化建议,都值得一个展示的舞台、一条转化的通道。当每位三峡人都行动起来,在岗位上琢磨改进、在实践中碰撞火花,这些涓涓创新“三峡水”,定能汇聚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奔腾向前的澎湃“大江流”。
✦
•
✦
值总:王东红
编辑:任贤 高锦涛
美编:阎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