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日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证实,中国已取消对欧洲议会议员的相关限制措施。此前,中方禁止彼蒂科菲尔入境,冻结境内的资产,限制他和中国实体交往。
现在形势发生逆转,经双方商定,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我们相信并期待,随着中欧全面恢复立法机构交往,双方的交流和理解将更加深入,将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之前对欧盟采取限制措施,背后是有原因的。2021年欧盟找到借口,不分青红皂白,对中国多名官员和实体进行制裁。这可触碰到中国的底线了,马上就对10名欧洲议员和4家欧洲机构实施反制裁,其中就包括彼蒂科菲尔。随后,中欧关系越来越紧张,对彼此的限制也在不断升级。
为什么要针对彼蒂科菲尔这个人呢?因为他属于欧洲议会批评中国的一方,对华态度强硬。他呼吁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还算可以理解。但加强和台湾的联系就过分了,明显没把“一个中国”的原则放在眼里。之前欧盟制裁中国,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不正如他所愿,不用再来中国了。中国对这种损害主权、干涉内政的行为,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更何况,他违反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其实,欧盟内部一直都存在分歧,导致对华政策左右摇摆。之前,欧盟决议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国家,都赞同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想要保护本土汽车产业,改变畸形的市场。而德国总理则联合芬兰、瑞典等国家,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因为德系车企很依赖中国市场,他们担心加征关税后,中国反制措施会导致销售额下滑,降低全球竞争力,影响中欧后续的贸易合作,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不利影响。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欧盟还是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决议,期限是5年。
但反对并非没有用,最后欧委会还是做出妥协,提出“降低特定车型关税”等方案。还有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试图推动“对华投资审查计划”通过,实现中欧投资脱钩,但欧盟26国对此表示公开反对,一点都不给她面子,最后计划被迫流产。
在内忧外患之下,欧盟意识到战略依附不可取,还是要坚持独立自主才行。于是,欧盟回归以前的务实路径,转而修复和中国的关系。在谈判前,欧盟气候代表里贝拉和中国对话,同意深化《巴黎协定》的执行,共建绿色伙伴关系。紧接着就是中欧双方达成共识,放开限制。
可以说,中欧双方关系好转,不仅重塑双边合作框架,还满足全球治理的需求。让中欧双方协同升级产业链,加深在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增强贸易韧性。同时,双方通过绿色合作,加速能源转型,可以抵御“去全球化”的冲击。
而且,中欧通过气候领域的协同,推动非歧视性贸易规则,对冲美国单边主义。最重要的是,中欧合作能够稳定全球供应链,减少全球贸易的动荡,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合作模版。而且,中欧和好有利于重建政治互信,缓和东西方系统性对抗。
咱们还可以趁热打铁,针对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比方说协商建立“绿色补贴透明机制”,避免单边制裁。同时,还可以联合制定“关税豁免清单”,例如中国对欧盟光伏设备、欧盟对中国医疗器械相互降低关税,达到降低美国关税影响的作用。
当然这个可能性并不大,毕竟中欧关系能否稳定。首先要看欧盟能不能解决内部分歧,其次看它能否摆脱美国或其他因素影响,不再左右摇摆。最重要的是,欧盟必须尊重中国意志,不能干涉内部问题。
说在最后,希望欧盟能够早日意识到,战略依附不可取,只有坚持战略自主,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同时,不能想着既要又要,这样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相信欧盟能够把握建交50周年的契机,和中国在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实现突破,实现彼此共赢,成为“竞合共生”的典范!
来源: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