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智能手语翻译器、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语音垃圾分类系统……这些充满未来感的作品,都出自平谷中小学生之手。7月1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平谷区获悉,平谷区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纳入特色课程,覆盖全区30所小学2万余名学生。
走进平谷区机器人技术协会创新工坊,300余名学员的试验零件与半成品铺满工作台。作为平谷区重点打造的科技教育平台,平谷区机器人技术协会已形成“基础培训-项目孵化-赛事实践”的完整培养体系。“我们这目前有学员300多人。这些都是学生们编程做出来的,特别是这个,在去年第28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国赛金奖。”协会负责人赵艳征轻触按键,一只机器手臂开始一松一紧。
近年来,平谷区构建起了“课程建设、平台搭建、赛事驱动、资源整合”的特色培养模式,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编程课纳入特色课程,覆盖全区30所小学2万余名学生,助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持续举办区、校两级学生科技节,搭建中小学科技创新体验、实践、展示与交流平台。常年组织学生参与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以更精准识别创新潜质学生,实现阶梯式发展。优选17家优质企业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AI+实践、虚拟实训等资源。开展“近光讲堂”等科普活动和科技大咖进校园,用前沿科技激发青少年梦想。
通讯员 郭颖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李涛
责任编辑:梁燕(E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