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7月18日晚,东莞原创话剧《倒不过的时差》全国巡演南京站演出在南京演艺星空剧场圆满落下帷幕。这部以全球化背景下亲情撕裂与文化碰撞为核心议题的作品,凭借扎实的剧本、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在南京引起热议。
现实题材打动人心:在他人故事中照见自己
作为“莞产文艺”的代表作,《倒不过的时差》由东莞本土主创团队全力打造。编剧兼导演秦川以“庭审倒叙+多线嵌套”的结构展开叙事,执行导演兼主演臧莹竹用细腻表演展现家庭角色的情感弧线。
剧中围绕“跨国家庭”展开叙述:老夫妇卖房为子女置换美居,孙辈因文化隔阂而逐渐疏远祖辈……这些情节精准映射当代中国家庭的情感张力与身份焦虑,演员们精湛的演绎更是深深打动了现场的观众,南京市民王女士在观后哽咽表示:“剧中母亲欲言又止的牵挂,像极了我和在国外读书女儿的每一次视频通话。”
“莞产文艺”破圈突围,开启新大众文艺的范式创新
自2023年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节揽获七项大奖后,该剧开启全国巡演,凭借极具现实穿透力的剧本与舞台表现,成为地方文艺破圈的范例。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评价:“它用一场代际冲突,演绎了一场跨文化的伦理较量,现实主义张力十足。”一位观众邴岁寒更是主动找到编剧兼导演秦川,感慨道:“这部戏让我重新审视了对子女教育、文化认同的认知误区。”
导演秦川在现实主义基调上大胆融入表现主义手法:当老夫妇初到美国时,舞台采用极简装置与束光聚焦,通过语音播报配合灯光聚焦,高效完成场景转换;而在文化冲突高潮段落,突然引入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这种"间离效果"迫使观众跳出情感沉浸,转而思考文化误读的本质。这种虚实结合的处理,使全剧在保持观赏性的同时,始终葆有思想锋芒。作为东莞"文化强市"战略的产物,《倒不过的时差》证明地方文艺完全可以通过深耕本土题材实现突破,这部作品已然超越地域限制,成为解读中国全球化进程的戏剧样本。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场,星空剧场内自发亮起数百束手机灯光,与演员合影留念,形成动人“星海”。随着全国巡演步入尾声,《倒不过的时差》不仅留下掌声,更引发对现代性与传统伦理碰撞的深刻反思。当现代浪潮冲刷传统伦理,我们究竟该如何跨越那道看不见的“时差”?答案或许正孕育于每个家庭的对话与理解之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