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刃,他们在纸页间刻下怎样的呐喊
创始人
2025-07-19 18:30:34
0

转自:交汇点新闻

“观展之后才知道左联如此之重大!”“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7月15日,上海鲁迅纪念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与00后大学生组成的寻访团走进上月开幕的“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时,观众留言墙上,一行行字句写满参观者跨越时空的共鸣。

展柜中,一本本泛黄的革命文学期刊静静陈列,其中以星辰命名的《北斗》尤为醒目。1932年1月,在由丁玲主编的《北斗》刊物(第二卷第一期)上,东北籍青年作家李辉英的小说《最后一课》问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抗日题材短篇小说。

刊登《最后一课》的《北斗》杂志第二卷第一期。

我非武人,但报国不容袖手

“《最后一课》或许存在一些稚嫩之处。但作为第一篇抗日题材短篇小说,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中共四大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顾良辉揭开了《最后一课》的创作始末。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闻讯后,远在上海的21岁吉林学生李辉英满怀家国之痛和不共戴天之仇,挥笔写下《最后一课》。文末落款显示,文章于当年秋天——“日军进占吉林后十三日写毕于吴淞”。

起初,李辉英给这篇不到9000字的小说取名为《某城记事》。发表前,时任《北斗》主编的丁玲将标题改定为《最后一课》。

《北斗》杂志1931年9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的机关刊物。大量揭露底层苦难、呼吁民族觉醒的作品在此集结,更是培育文学新人的沃土。

中共四大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顾良辉。

“丁玲显然是受到半个多世纪前、都德的同名作品启发,两篇小说都蕴含着民族危亡时刻的抗争精神。”顾良辉说。

李辉英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的是女学生因撕掉日军司令部张贴的布告而被捕,校长走进拘留所,为他们讲授抗日救亡的 “最后一课”。

“几天来因为日本兵占据全城,抢劫,奸淫,焚烧常常把这些坏消息在日本兵严密监视下传入我们的耳朵内,为的避去日本兵的侮辱,人们都躲在家内,街上再也找不出昔日的热闹情形了。”刚一开篇,作者就用笔墨勾勒出东北沦陷区在日寇阴霾下的场景。

“孩子们 ,你们这样小就做了亡国奴,多么可怜!”“你们看,日文课添上了,日文先生不是教过你们了么?”“你们仅只受到短时的中国教育呀。你们到底爱护中国不?”这些痛彻心扉的发问,与都德笔下小弗郎士所说“难道就再也不能说法语了吗”一样,道尽了文化失守的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2月,侵华日军坦克肆意开进上海租界,暨南大学被迫停课,教授郑振铎提笔写下散文《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的悲壮,10年后在苦难的中国再次回响。

“个人身为东北人,对于东北的沦陷,不能熟视无睹。”李辉英后来在《三十年代初期文坛二三事》一书中自述:“我非武人,但因报国不容袖手,于是联想到纵然不能真刀真枪与倭寇拼个你死我活,目前应以手中掌握的一支笔,横扫妖氛,取得最后的胜利大有必要。”

从“抗战文学”到“文学抗战”

带着“亡国亡省的痛心”,李辉英1933年春加入“左联”,有组织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用笔尖书写时代的抗争。同年,他根据“万宝山事件”创作的长篇小说《万宝山》出版,成为第一篇抗日长篇小说。

一个讲台、一块黑板、几张长条凳……走进位于上海多伦路的左联会址纪念馆展厅,仿佛回到了95年前的场景:1930年,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左联在此成立,将分散的进步作家凝聚成“以笔为刃” 的力量。

顾良辉介绍说,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中国革命进入低潮、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由党直接领导的文学组织。潘汉年、冯雪峰等按照党的指示,联络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成立“左联”。它的成立不仅凝聚了进步作家的力量,更在艰难时局中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众多作家在其影响下投身于时代的书写,身为文坛旗帜的鲁迅成为“左联”的精神领袖。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鲁迅与东北作家结下深厚友谊,还亲自为萧红《生死场》作序。由萧红、萧军、李辉英等创作者凝聚成的“东北作家群”,他们笔下的黑土地与抗争者,成为抗战文学中最滚烫的篇章。

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部副研究馆员高方英。

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部副研究馆员高方英介绍,从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到茅盾的《子夜》,再到鲁迅作序的《丰收》……“左联”用7年时间创作了上百部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字要抵达读者,同样需闯过国民党当局的禁锢。1931年2月,“左联”五烈士被害后,鲁迅与冯雪峰冒着极大风险编刊《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从“抗战文学”到“文学抗战”,这种 “韧性的战斗”,构成了这批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

“ ‘左联’五烈士,去世时平均年龄才20多岁。他们明知危险,却为民族救亡义无反顾。”顾良辉动情地说,有的“左联”作家生活非常艰苦,合租在陋室,冬典夏衣、夏典冬衣,一年四季脚上都穿着闷脚的雨鞋。即便如此,他们仍以坚定的信念,在黑暗中执灯前行。

“一张平静的书桌” 来之不易

今年7月,在苏州开幕的江苏书展上,一批带着历史温度的抗战题材图书集中上新,将人们的目光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评论家、苏州大学讲席教授王尧带来新作《桃花坞》,以1937年苏州沦陷为背景,书写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苏州大学讲席教授王尧。

“文学在抗战中不是点缀而是武器。” 王尧说,“抗战的故事是不朽的——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在困境中总有一批可称得上‘中国脊梁’的人物:他们走在时代前列,担负起民族的责任。正是他们的奉献、牺牲,才迎来了新中国,换来了今天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和平环境。”

1932年7月,创刊未满一年的《北斗》被国民党当局查禁,画上了休止符。但作家们一直没有停止战斗。

1936年,李辉英举家迁往北平,成为北平“左联”的领导人之一。抗战期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七七事变后他全身心投身抗日,成为书写抗战文学时间最长、产量最丰的作家之一。从21岁“起而执笔为文”到80岁去世,他留下了《松花江上》《雾都》《前方》等诸多饱含家国情怀的力作,笔锋间的救亡精神与民族大义,贯穿了近六十载创作生涯。

“看到这些90多年前的‘同龄人’,我常想,如果回到抗战年代,我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寻访过程中,00后大学生殷睿琳常常扪心自问。在根据小说《最后一课》创制的海报中,她郑重写下:以笔为枪,向黑暗开火!

寻访团根据小说《最后一课》(1931年)等创制的海报。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网信办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策  划:田 梅  薛颖旦

统  筹:涂 珂  顾星欣

文  字:陈 洁

摄  像:王诗宇 曹凯琪

剪  辑:王诗宇

美  编:朱  丽

检  校:王  瑾

刊头题词:孙晓云

海报指导:陈  皓

海报设计:殷睿琳

支持单位: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 南京艺术学院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出 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珠海启动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 全... 格隆汇7月20日|据广东省珠海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日至21日凌晨,今年第6号...
金观平: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 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努力...
解决世界性难题,我科学家让工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IT之家)I...
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本网通辽7月19日电(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薛一群  鲍庆胜)7...
国信证券:低利率时期如何做绝对...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国信证券发布研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