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熟,遇见未来。在长三角包邮区,常熟这座被年轻人“用脚投票”选中的江南城市正在焕发新的魅力。
常熟很厚重,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享有“江南福地”之美誉。常熟也很年轻,据《激活城市年轻力——江苏青年发展型城市研究报告》,常熟青年常住人口占比达27.22%,位居全省第二位。
这里藏着让90后、00后们闭眼就能投票的硬核吸引力法则:你可以在虞山脚下聆听古琴余韵,也能在中国声谷参与前沿科技研发。更能打动年轻人的,是这座城市递出的“人才橄榄枝”——从面试期间的“青年人才驿站”免费住宿,到入职后的购房补贴政策,常熟用实实在在的诚意拥抱每一位追梦者。
不久前,2025常熟夏季文旅主题活动在上海举行启幕仪式,正式发布“不平‘常’的夏天”线下打卡活动。常熟以青春为名邀约,用心至诚来欢迎年轻人来感受千年古城。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扎根、再造,“青春经济”得以在常熟“点燃”,最终呈现出的是这座城市璀璨的未来。
来常熟“搞点事情”吧
年轻人“搞事情”的门槛,可能是一杯咖啡,也可能是和一栋老宅邂逅的瞬间。
常熟正在成为新锐主理人的秀场。在常熟南泾堂明代老宅里,人们可以看到古建筑的微缩手工模型,状元文化变身“定胜糕”甜品。90后建筑系毕业生邵凯打造了一处创意空间“虞鲤文创”,正掀起传统与潮流碰撞的旋风。
邵凯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常熟人,受祖辈影响,他从小就对江南古建筑具有独特感情和浓厚兴趣。今年初,他打造出了常熟首个古宅院落文创复合体验中心,首月线上线下的销售额就突破了5万元。这个小院融合了多种业态,主营咖啡茶饮、文创产品、非遗手作等,用文化共鸣打造爆款产品。
其实,这更像是一个“文化跨界交流客厅”:游客可以边品花茶拿铁边做非遗纸鸢,在明代风格的飞檐下参与主题分享会,畅聊城市IP打造和最新的文旅风口。“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潮流的文化体验。”邵凯说。
从2023年设计首套8款常熟城市系列的流沙冰箱贴,到今年依托常熟状元文化和本土美食推出的定胜糕、状元青团、状元粽、状元酒等系列状元产品,邵凯参与开发的文创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也引得众多文创爱好者收藏。他认为,常熟从来不缺文化,缺的是大胆的创意。“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乐意为喜好买单,当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灵感,加上现代的文化创意,就能实现‘1+1>2’的效果。”
在常熟,像邵凯这样的“文化创客”还有很多。
马文军带着一辆二手咖啡车回到常熟,在虞山脚下开启了“创业实验”。四年时间,这位85后主理人将“龙殿休憩驿站”打造成融合咖啡、文创、徒步文化的复合空间,成为年轻创业者探索“在地商业”的典型案例。
他敏锐捕捉到常熟雄鹰徒步路线走红的机遇,推出限定版“雄鹰线”文创棒冰和补给卡,将户外运动与在地文创巧妙结合。驿站保留着咖啡车的自由基因,又注入虞山特色:春日紫罗兰花海限定特饮、艺术家合作的“长发女孩”壁画墙、定期举办的野摊文创市集,都成为“虞山记忆符号”。“常熟给了我们无限创意的土壤。”马文军说。
在常熟,只要准备好,就总有人愿意为梦想“搭把手”。
当下,常熟正在构建青年创新生态,今年以来实施了“青年小店·未来+计划”,为优质小店提供资金奖补、宣传推广、培训赋能、资源对接四大扶持政策,鼓励经营小店的“青年主理人”结合本地特色、青年特点,开发具有原创性和竞争力的青年消费产品,开辟多样化的消费赛道,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新颖、有趣的消费选择。
青春吸引力法则
怎么抓住年轻人的心,常熟有自己的“吸引力法则”。
常熟的秘诀是,要让年轻人“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为青年人才提供实习、求职、生活、社交、安居等一体化、一站式、全覆盖的保障和支持,不仅要让青年“汇聚”常熟,更要让他们“乐业”常熟、“安居”常熟。
在常熟,年轻人不仅能够享受江南水乡的诗意生活,更能找到大展拳脚的重要空间。经过多年的产业积淀,这里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79亿元。
而且,常熟正加速布局未来赛道,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近200亿元,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家,培育行业大模型28个。这里既有百度智能云苏州产业基地这样的“AI+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也有长三角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既有波司登这样的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也有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小城大AI”的创新图景,正为年轻科技人才提供无限可能。
今年刚毕业的00后小伙李旭,通过常熟市“校园引才云平台”投递简历后,很快收到了当地知名企业——江苏舒茨测控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面试邀请。
作为外地求职者,他免费入住了常熟专为青年人才打造的“青年人才驿站”,让他倍感惊喜。“原本只是来面试,没想到常熟对人才的诚意这么足。”顺利拿到录用通知后,李旭不仅报销了往返交通费,还在公司附近申请到了人才公寓。“从求职到安居,每一步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李旭说。
近年来,常熟持续立足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为青年人才量身打造“租房购房补贴”一系列政策,全方位提升青年服务能级。比如,在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开发区、经济大镇以及商业医疗资源集聚的市中心街道重点布局人才公寓,降低人才通勤时间成本,实现“职住一体”;在公寓周边配套共享书房、健身房、咖啡社交厅、露天市集等青年人才友好型场景,打造15分钟即可触达的“家门口青春生活圈”。青年街区既是青年创业的“灵感孵化器”,也是休闲放松的“第三客厅”。
目前,常熟全市已建成人才公寓超1万套,既有40-8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也有90-140平方米的家庭套房,还有融入直播电商元素的特色公寓,为青年人才安居提供多样化选择、定制化服务。
人才公寓还配备了专属管家,为青年人才提供免费Wi-Fi、24小时安保、入户维修、外卖快递代收、旅游咨询等一站式生活服务,针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及时响应、全力解决。这些细节构成的“软基建”,比补贴数字更能触动人心。
关于招才引智,常熟深谙一个真理:青年人才需要的不仅是“一张床”,更是“一个家”以及“一片舞台”。
点燃青春经济新磁场
解锁城市的新潮玩法,要问年轻人。
在常熟这座千年古城里,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城市“焕新”正在上演。他们用独特的消费密码,为城市经济注入新鲜活力。
这些年轻创客们有着鲜明的消费主张:愿意为一段独特记忆付费,乐意为文化认同买单。他们把消费变成自我表达的方式,用个性化需求倒逼商业创新。这种“既要好玩又要内涵”的消费理念,让常熟的街巷里不断涌现出令人惊喜的新业态。“青春经济”已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95后的上海游客林敏,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青年小店”地图。近日,常熟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嗨一夏”主题文旅活动,发布了四大主题打卡线路,邀请上海及各地的年轻人到常熟Citywalk,林敏当即就决定,来场说走就走的“微度假”。
今年以来,常熟团市委联合相关单位实施“青年小店·未来+计划”,收录了67家特色“青年小店”——从能体验汉服装造、研学课程的非遗小店,到将吴文化融入拉花的创意咖啡馆,每一家都是年轻人重新发现常熟的文化入口。打开电子地图,用户不仅能预览店铺实景、查看特色项目介绍,还能实现“一键导航+即时点评”的智慧探店体验。
不止于“青年小店”,常熟还在加快推进多个青年发展型街区建设,并发布支持青春消费若干举措。
在琴川街道,依托琴湖优质自然资源而打造的湖心岛露营基地,引入了城市精致露营、自然科普、汉服体验、水上运动等新兴业态,并链接音乐节、特色市集、咖啡体验等资源,形成了“露营+”消费新场景,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可谓“拉满”。
在虞山街道,以虞山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基底,精准锚定青年审美风向,在东门大街、引线街、通江路等打造的墙面彩绘、互动装置、树木造景等网红打卡点,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与互动性的潮流地标,吸引青年们纷纷打卡,让常熟古城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强势“出圈”。
还有“虞青潮购”常熟十大青年友好消费激励计划,通过多维度“叠加”发力,致力于为青年群体提供“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青年需求的城市服务和惠青举措,助力构建起本地的青春消费生态。
从“青年小店”到“青年发展型街区”,从“青年友好消费激励计划”到多元化的活力城市服务,“青春经济”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塑造力推动着常熟城市转型发展,回应着新时代青年对于理想城市生活的希冀。
在常熟,年轻人不再是过客,而是共建者。他们用文创解码历史,用露营激活湖畔,用小店重构街巷。
当前,常熟正锚定“青年发展型城市”目标,全力为各类人才打造比其他城市“先懂你、更懂你”的安居场景和科创空间。常熟也证明了一件事:打造“青春之城”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年轻人施展拳脚。在常熟,老宅会讲故事,街区能交朋友,政策甘当“天使投资人”,而每个异想天开的创意,都可能成长为常熟新的城市地标和城市IP。
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