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法官,我和洋洋(化名)奶奶说好了,今年儿童节我们俩一起陪孩子过。”电话里李洁(化名)声音轻快,背景里溢出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法官吕行菲听闻不禁眉头舒展,眼睛也弯成了月牙。一个月前,那个蜷缩在角落里发抖,被大人反复逼问“要奶奶还是要妈妈”的可怜孩子,此刻正欢呼雀跃地期待着属于他的节日。
鼓鼓囊囊的卷宗里塞满了报警记录,邻居、幼儿园老师的证言和满屏咒骂的微信截图……李洁已经一年多没见到过孩子了,只得将王老太诉至法院,要求确认自己对孩子的监护权。
视频证据更令人揪心:杂乱的房间背景,孩子缩成小小的一团,把脸埋进衣领,画外刺耳的逼问声一遍遍响起:“洋洋你说呀,要奶奶还是要妈妈?”
看完最后一份证据,吕行菲注意到《调解流程表》里“被告情绪激动、矛盾化解难度大”的标注,陷入了沉思。
“师父,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洋洋父亲去世了,母亲李洁就是法定监护人,这个案件判决不难啊。”助理翻着法律条文说。
“判是不难,但你看李洁为了见孩子已经多次报警,学校、社区也多次介入都没有效果,判决恐怕解决不了这家人的实际问题,而且真要是强制执行,对孩子也是伤害。”吕行菲叹了口气。
庭审中,王老太厉声质问:“法官你问问她,她带孩子打过一次疫苗没有,你再问问她,下次打疫苗是什么时候?”
“你都一年多不让我见孩子了,我怎么带他去?”李洁毫不示弱地反驳道。法庭短暂休庭。
待双方情绪稍作平复后,针对王老太关于李洁不具备抚养能力的主张,李洁当庭提交了证据逐一驳斥。
眼看理由站不住脚,王老太仍不肯罢休:“她还打孩子呢!她不能当监护人!我申请证人出庭作证!”
然而证人却说只听过她们婆媳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没见过李洁打孩子。
随着证人退庭,王老太颓然跌坐:“随你怎么判吧……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不可能把孩子给她。”
怎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避免孩子再次因大人的争抢而受伤害?吕行菲一直在思考。
“您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洋洋是您情感的寄托,您想和他在一起,我能理解。作为祖辈,您主动养育孙辈,这种责任感值得肯定。”王老太紧握的拳头像一团遇水的草根,缓缓松开。
看到王老太情绪有所缓和,吕行菲继续道:“但法律规定我刚才也向您解释了,您应该清楚,李洁作为母亲,是洋洋的法定监护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她有能力和条件抚养孩子,洋洋理应由她照顾。”
“法官,你说得对,我都懂,但我实在舍不得孩子,也怕她照顾不好,让我的乖孙受委屈。”王老太的情绪终于释放,失声痛哭。
“您心疼孩子,李洁也心疼孩子,我作为一名法官同样心疼孩子。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想找到一个最有利于孩子的方案。”吕行菲语气坚定,“但你们为了抢孩子而互相怨恨,频繁争吵,孩子又怎能健康成长?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之外,尝试找出其他答案?”
一直默默流泪的李洁哽咽开口:“为了孩子,我愿意协商,只要能让我见到洋洋。”
“让孩子现在就跟她过,肯定适应不了,我孙子从出生到现在就没离开过我。”王老太擦干眼泪,语气不再强硬。
“那我们不妨商量个过渡方案,一段时间内,妈妈和奶奶各照顾洋洋几天,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吕行菲顺势提出建议,“监护权归母亲,但也保障奶奶的探望权,你们看如何?”
“我同意。”李洁立刻回应,“我希望我们都一起来爱孩子。”
片刻沉默后,王老太终于缓缓点头。
调解协议签订后,吕行菲郑重叮嘱道:“孩子这么小,就经历了父亲去世的变故,你们应该一起关心他。养育不只是吃穿的事,你们怎样相处、怎样对待孩子,孩子看到什么,就会学到什么。”说着,她将两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递到双方手中。
调解书出具后,吕行菲还有些不放心,几天后又打电话询问李洁后续情况,没想到李洁说:“吕法官,我正要找您呢,洋洋奶奶总在我接孩子的时候提各种调解书里没有的不合理限制,我实在受不了,我能不能申请强制执行啊?”
过往适用“三审合一”机制处理关联案件的经验,让吕行菲心中有了决断,想到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可能会再次对孩子造成伤害,她决定提前干预,再次约她们来法院谈话。
周一下班后,李洁和王老太带着洋洋一同来到了法院。
“不同的人养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会有差别,但咱们既然都是为了孩子,更要互相体谅、密切配合,你们说对吗?”吕行菲耐心说道。经过充分地释法析理,王老太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低下头默默垂泪:“我不是有意要为难她,我是怕她照顾不好孩子。”李洁也哽咽了:“我是洋洋的妈妈,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去爱孩子。”
吕行菲给她俩递上纸巾,又转头询问孩子:“洋洋,你最近开心吗?”
“开心,我既可以见到奶奶又可以见到妈妈了!”
吕行菲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将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递给他:“儿童节快到啦,法官阿姨送你一个小礼物,祝洋洋以后天天开心。”
洋洋抱着礼物,大眼睛忽闪忽闪,笑成了一朵太阳花。
“我们一起来爱孩子吧。”谈话结束,吕行菲牵起了李洁和王老太的手。
“师父,她们应该能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吧。希望不会在法院与她们再见了。”把她们送出法院,暮色四合,助理有些感慨。
吕行菲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轻声道:“一定能的。你仔细去听就会发现,她们争吵的背后都是怕爱给得不够。当我们放下评判,去听那些没说完的牵挂,再深的怨气也会为爱让路。”
泪水浸润过心田,爱就抽枝展叶。相信李洁和王老太会在心中记住孩子的那句欣喜之言“我既可以见到奶奶又可以见到妈妈了!”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对吕行菲这样的少审法官而言,最期盼的,莫过于见证那些曾对簿公堂的亲人,将掌心交叠成云,托起属于孩子的万里晴空。
编后余思——
近年来,涉探望权纠纷、抚养权纠纷数量有所增长,一些人在夫妻感情破裂后,或者突发家庭变故之后,为了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甚至用上了抢夺、藏匿孩子的手段。这极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根据心理专家的意见,子女缺失任何一方的关爱都可能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未成年子女陡然之间与父母一方再也不见,内心会形成强烈的破碎感、撕裂感,无法形成完整的自体印象。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知道,相反,孩子越小,伤害越大。而这些幼年时留在心里的强烈委屈或恐惧,很可能会引发他做噩梦,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并导致他与藏匿他的家族进行对抗。
所以,千万别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请放下执念,让孩子与亲人之间的爱流通起来!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作者:万勤梅
责任编辑:屠少萌 | 联系电话:(010)67550734|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