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八窗洞辟,循桄俯临,然后鱼鸟之出没,烟云竹树之晻霭而倩丽,无不尽於四瞩,因名之曰湖心亭。”清乾隆四十九年,文渊阁大理寺卿陆锡熊在《湖心亭碑记》里,首次揭开了湖心亭及周围景致的意蕴。
亭台水榭、碧波盎然、四季花木,从历史中穿行而来,湖心亭始终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沉淀着东方美学的茶香韵味。当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轻触此间的紫砂茶盏,当二十国元首的目光掠过亭角飞檐,这座上海最古老的茶楼,在流转的光阴中,始终以一杯香茗为笔,书写着东方生活美学的永恒魅力。
19世纪末的湖心亭。 资料照片百年亭韵:水上浮起的历史坐标
湖心亭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其前身为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的园林景观“凫佚亭”。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布商集资改建“湖心亭”,立于碧水中央,成为上海最早的商业会馆。两江总督陶澍赞叹其“叠烟千层石在水,野笛一声人过桥”的胜景,由此,这座城市诞生了文化地标。三十一年后,当湖心亭化身“也是轩”茶楼时,它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海上第一茶楼”。
图为1859年的湖心亭和九曲桥。 资料图片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诗篇。从今天的眼光审视湖心亭,它依然是风姿卓然的存在——全木结构不着一钉,以竹楔相衔;28只飞檐角刺破云天,梁栋门窗精雕细刻着明清艺术的魂魄。更绝妙的是,九曲桥四周为水环绕,需经过九曲十八弯,方得入亭的仪式感,暗合东方园林“曲径通幽”的哲学,在此赏景、品茗、听丝竹,又给了湖心亭环境的妙意。恰如《西园记》那句话,“亭外植蕖万柄,花时望之灿若云锦”。
百年亭韵聚拢历史风云。从清末民初起,湖心亭茶楼的茶客就颇多文人雅士。从清末书法家刘介玉到《海上繁华梦》作者孙玉声,文人雅士的酬唱让茶香浸透笔墨。穿越170年,这座水上亭阁早已超越物理空间,成为东方生活美学在世界舞台的具象符号。
海外摄影家、历史学家拍摄的画面。 资料照片茶境新生:古亭里的华流复兴
九曲桥石板上的十二月花信轮回绽放,湖心亭的茶香已萦绕二百四十一个春秋。
湖心亭运营主理人戎新宇深耕茶行业15年以上,足迹遍布全国400多个产茶的县,更是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蒙眼辨茶数量之最”的纪录保持者。他坦言,今年2月决定接手湖心亭时,最打动他的就是这一抹茶韵。他提到一个细节:超过170年历史的老茶楼,全中国只有3家,而相对成都双流镇、云南保山老街,1855年的湖心亭地处在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文化象征意义和海派创新精神俱佳。
“湖心亭是大豫园中的小世界,我们要同步经营时间与空间。”戎新宇说。焕新后的茶楼,也在唤醒它的双重生命:一楼重现老上海茶香记忆:每周一10元平价早茶,让老茶客循着味觉记忆归来。玻璃器皿中轻盈旋舞的新式茶汤,以视觉化茶艺击穿代际隔阂,让Z世代用手机记录茶色渐变的光影色谱。
登上二楼,时光陡然深邃。作为1990年上海首支茶艺表演队的诞生地,如今“双非遗”雅集在此绽放:非遗大师手制茶品,在茶艺师行云流水的演绎中苏醒。英女王曾赞叹的“女王套餐”脱胎换骨,绿波廊九宫格点心的精髓凝练于方寸之间。“顶流下午茶应出自中式茶点——华流即顶流。”戎新宇希望以此重塑味觉审美。
文人雅集系列。 受访者供图建筑大师梁建国打造的“东方茶境”,让历史与当代展开对话:高式熊手书“海上第一茶楼”匾额下,蒙德里安几何线条与花梨木色吧台交织,古碑老照片在玄瓦朱窗间陈列,评弹区的吴侬软语穿过雕花窗棂,与湖面涟漪共振成文化涟漪。
东方茶道:四境合一的生活美学
湖心亭不只是湖心亭。
就仿似,茶从来不止于饮,而是以茶为轴展开的东方生活图景。物境、艺境、人境、心境的四重奏,在此臻于和谐。
物境之妙,在建筑与自然的共舞——翼然水上的亭台、需经九曲通达的仪式、茶器展区取形飞檐的八角格局。艺境之雅,见于评弹声中的盖碗轻响,非遗茶艺师手腕翻转间的气韵流动。人境之和,是VIP室内中国红桌椅映衬的商务密谈,也是散座区志同道合追求生活品质的品茗人。
最终归于心境之静。当茶客在鱼骨梁顶下举杯,哥窑裂纹灯饰如水面波光般倾泻,古今时空在此刻重叠——这座水上亭阁正以惊人的包容力弥合时空,恰如设计暗喻的意境:“天地方圆间唯此居心之所”。
溯源东方美学,构建现代场域,让茶、器、空间、美学、文化巧妙融合,缔造“湖心亭韵、东方茶境”。重新装修的湖心亭茶楼就旨在打造成为这样一个“豫园东方生活的美学道场”,在蕴含百年文化历史的地方,搭一座连通古今中外的文化灯塔,带给人“可感、可知、可品、可赏”的东方生活美学生活体验。
原标题:《百年湖心亭:以香茗为笔,解码东方生活美学之魂》
栏目主编:戎兵
来源:作者:文汇报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