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安徽研学旅游大会召开之后,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安徽出版集团所属8家出版社积极携手全省16市文旅部门,挖掘各地最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梳理精品课程和路线,提炼精准的主题内涵,为各市“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研学旅游名片,打造“一市一品,皖美研学”系列丛书。
展山川风物之美,品历史人文之韵,沐科技创新之光,铺开“文旅+出版”跨界融合的全域旅游新画卷。
本期,我们翻阅安徽教育出版社精心编撰的图书《隋运而安,研学淮北》。
这里曾是隋唐大运河的咽喉要地,
船帆如云,商队如织;
这里曾是乌金滚滚的煤城,
机器轰鸣,书写能源传奇;
这里还曾是淮海战役的战场,
小推车推起的,是人民的江山;
而今天,
它再度华丽转型,
南湖漾波、相山叠翠、
“龙脊天路”蜿蜒,
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翻开《隋运而安,研学淮北》,
这座皖北小城的多元底色,
正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纬中绘就新篇。
运河为脉,触摸千年文明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
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曾从这里蜿蜒而过,柳孜码头曾是舟车辐辏、万商云集的漕运枢纽。
如今,站在柳孜文化园的观景台上,古河道遗址与千亩花海交织,仿佛能听见唐宋商船的桨声、纤夫的号子,还有二十多个窑口瓷器碰撞的清脆回响。
想更贴近历史?去淮北市博物馆吧!
这里不仅藏着东汉铜缕玉衣、北宋青白釉抱鞠童等镇馆之宝,更有52米长的东阳木雕壁画,将隋唐运河舳舻千里的盛景铺展在眼前。
最妙的是“柳孜盛景”厅,通过现代科技,以《清明上河图》为原型,再现淮北当年的风土人情。
若你偏爱烟火气,临涣古镇的老茶馆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当清晨的老虎灶腾起白雾,粗陶壶里的棒棒茶舒展身姿,茶客的谈笑声与吹唢呐、唱淮北大鼓的声音热闹交织,比任何课本都生动。
产业为骨,读懂转型密码
在淮北,“煤城”二字从未被遗忘,而是早已被赋予了新的注脚——从乌金到绿金,从工矿到科创,这里的产业升级故事,是一场关于坚守与突破的传奇。
走进淮北工业博物馆,巨型蒸汽机模型与全息投影的矿工影像交替出现,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冶铁工具到现代智能采矿设备的演变。
最震撼的是“一度电的故事”科普馆,从物理学到天文学的知识科普,让你读懂“每一度电”的了不起。
在口子酒文化博物馆,明清酒坊遗址的木甑还飘着酒香,智能化酿造车间的机械臂就已能实现精准操作,巨大的微缩模型还原着“三多一高两长”的独门工艺。
2002年,口子酒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荣誉,这杯酒,酿的是岁月,更是匠心。
如果你是小小吃货,去凤凰山食品博览园吧!
这里不仅能品尝全球特色美食,还能亲手体验古法磨豆浆、设计创意食品包装。
抑或在曦强乳业的智能化生产线前,看云计算指挥奶牛“公寓”自动投喂,扫码追溯每瓶牛奶的“前世今生”。
红色为魂,传承精神力量
淮海战役的烽火,曾在这片土地上燃烧;英雄的精神,至今仍在血脉里流淌。
双堆集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间,纪念碑上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十个大字熠熠生辉。
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的老屋内,一盏煤油灯、几套旧桌椅,还原着总前委指挥战役的日日夜夜。
临涣文昌宫里邓小平被褥上的弹孔补丁,还记录着当年烽火岁月的艰辛与危险……
这些静默的红色旧址,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堂”。
淮海战役期间,淮北地区支前热情空前高涨。
共动员民工40万人,组织担架1.8万副、大车2.4万辆,筹集粮食近1700万斤、柴草3800多万斤……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光辉故事。
生态为韵,邂逅山水诗行
今天的淮北,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颜值”。
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如今变身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是郁郁葱葱的相山风景区;曾经的泥泞山路,如今飞升“龙脊天路”,串起四季榴园的花海与果香。
27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大淮北人民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从“煤城”到“美城”的转型史诗。
从运河的“古”,
到产业的“新”,
再到红色的“魂”,
绿色的“韵”,
淮北的研学读本,
是一本立体的成长手册,
它告诉我们:
研学,不只是书本上的“过去时”,
而是可以触摸、
可以体验的“现在进行时”。
这个夏天,
不妨来淮北吧!
毕竟,最好的课堂,
永远在路上;
最动人的成长,
永远在看见与懂得之间。
市场星报 记者 杨光 实习生 王奕飞 秦煜达/文
上一篇:明天,漯河正式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