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蛰伏已久的吉林省农信系统改革有新进展。
7月15日,吉林省财政厅在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2025年第六批吉林省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文件》(以下简称“披露文件”)显示,拟于7月22日上午招标发行260亿元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用于支持吉林农商银行资本补充项目,该笔专项债发行利率预估为2.1%,期限10年。
根据披露文件显示,吉林省财政厅将发行260亿元中小银行专项债,同时调整2021年发行的86亿元中小银行专项债债券用途,两项合计346亿元资金通过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金控”)注资新组建的吉林农商银行,以提升其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改革路径明晰
此次吉林省农信系统改革采取统一法人模式。截至目前,全国农信系统改革稳步推进,已有多个省份完成省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组建工作。其中,辽宁农商银行、海南农商银行、河南农商银行、内蒙古农商银行已相继开业运营。此外新疆、甘肃两地拟组建省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
农信改革专家陈星润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一个省的农信系统成立省级统一法人后,能够集中拨备资源、统一调配资本,通过省级层面发行专项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有效缓解风险。”
披露文件显示,346亿元资金由吉林省财政厅划至吉林金控,后者入股吉林农商银行。项目预期收益及融资的收入来源为吉林金控对吉林农商银行股权分红及股权转让收入。改革完成后,拟组建的吉林农商银行预计股本达400亿元,吉林金控集团将依法参与治理,并计划于2027年逐步市场化退出股权。
披露文件指出,吉林金控入股吉林农商银行后,将依法依规参与吉林农商银行公司治理,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督促吉林农商银行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提升服务质效,严防各类风险,支持其补充资本,进一步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专项债券还本付息提供充足保障。
吉林金控是吉林省农信联社改革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公开信息显示,吉林金控成立于2015年2月,是吉林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地方国有金融资本高质量运营平台。注册资本152.81亿元,吉林省财政厅持股96.40%,长发金融控股(长春)有限公司持股3.60%,资产总额7600亿元。
农信系统改革提速
吉林省农信系统此前已释放出改革信号。2025年年初,吉林省政府就明确提到“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防范化解债务和金融风险”“彻底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5月底,吉林农信系统推动盘活“特殊资产”,启动全省范围内的特殊资产规范管理与集中推介,集中发布了首批34个优质特殊资产项目、总价值24.71亿元,涵盖文旅酒店、商业门市、工业厂房及粮食仓储等领域。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吉林省联社”)理事长王立生在公开致辞中表示:“盘活特殊资产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吉林农信系统深化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
如何通过组建省统一法人农商行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陈星润告诉记者,从此前落地经验来看,首先会通过省级财政平台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债券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其次可以成立清收专项小组,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清收不良资产,对高风险业务进行集中管理和处置,通过合并报表后对高风险机构资产进行“打折出售+置换优质资产”的方式处理;最后构建一体化风险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各类风险,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建立省级存款保险机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融资成本。
吉林省联社在2024年发布的人员招聘公告显示,吉林农信全系统下辖52家法人机构,机构网点近1700个,员工2.6万人。截至2023年12月末,全系统资产总额1.01万亿元,负债总额9535.9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90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972.9亿元。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