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会治理,最重要的任务在基层,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当下,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进入快车道,社会基层治理正面临社区大型化、人口结构多元、群众诉求多样等多重挑战,诸多县市正经历治理韧性考验。
如何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奔着问题去,江苏省海安市直面“成长的烦恼”,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功蹚出一条“党委领导、专班联动、多元协同、司法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海安样本”。
7月19日起,人民法院报推出“社会综合治理的‘海安样本’系列报道”,通过深入一线的调查,分别聚焦城市社区治理、建筑行业治理、乡村治理三大治理场景,系统呈现海安以“绣花功夫”织就社会综合治理的精细网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生动参考与实践启示的鲜活事迹。
敬请关注。
社会综合治理的“海安样本”系列报道①:
85天,物业费收缴率从11%跃升至99.3%的背后……
江苏海安,全国百强县市。1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近百万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6%。熙来攘往的繁华背后,疾速向现代化迈进的海安,正经历着城市治理韧性的严峻考验。
今年3月4日,海安市委书记谭真率队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体检”活动。其间,一份“体检报告”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2024年,海安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及“海心安”平台物业工单累计逾1.28万件,物业纠纷已成挤压居民幸福感、掣肘基层治理的“头号顽疾”!
问题最棘手的地方,直指“海安街道江海西路18号”。作为海安市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如意紫都坐拥2230户住宅、336户商铺,但物业费收缴率却从初期的80%暴跌至2024年的11%,累计欠费超过1300万元,陷入“服务降标—收缴率下滑—资金短缺—管理失序”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块公认的“硬骨头”,谭真当即部署重点攻坚。
这边刚领下任务,海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长江的电话就响了。来电的是一位老友,张口便是不解:“您做事一向稳重,这次怎么‘帮’起物业收费了?何必蹚这浑水!”
“海安是大家的海安,你不管,我不管,那谁来管?物业纠纷若不及早在前端化解,形成诉讼就会大量涌入法院,矛盾激化甚至形成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就会到公安,到头来还是政法部门的事,我这个政法委书记,最终还不是要管?”
严长江的这声反问,藏着基层治理者的智慧与判断,也化作海安破题的决心起点——
“九龙治水”之困,怎么破?
“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大草帽。”这句流传于上世纪90年代的顺口溜,反映了行政部门“九龙治水”之困。
城市治理,最怕的是盲点、断点。条块分割处、权责交界地,往往是“治理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
近年来,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三驾马车”构架逐渐形成。其治理逻辑本是居委会“管人”,物业公司“管设施”,业委会“管钱”,但因沟通梗阻与权责模糊,常引发推诿扯皮、执行乏力。
“如意紫都的‘病灶’就在这里。”海安街道党工委书记丁小军对此感触颇深,“因缺乏强有力的党组织统筹各方力量,‘三驾马车’协同失灵,三者间的深层矛盾始终难解。”
这触发了严长江的思考:基层治理顺畅运转,核心在治理主体的有效衔接。社区作为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依靠党委领导来激活全局、打通堵点。
“千头万绪一根针”。海安市委政法委旋即联合市委组织部、城管局等部门研究制定《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方案核心明确: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构建“行业党委—街道联盟—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四级架构,延伸“社区党委—物业支部—楼道小组”治理末梢,推行社区党支部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与物业企业、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
有了党委领导这个“主心骨”,“三驾马车”运转起来,共同摸清“问题底牌”。
海安街道党工委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组建20个工作小组,全覆盖走访如意紫都小区,累计发放意见征询表1920份,收集业主意见建议730余条。
“8号楼下的垃圾桶摆得横七竖八,夏天臭味能飘到三楼,投诉过不下10次,物业永远是‘研究研究’‘再等等’。”
“门禁卡反应迟钝、设计不合理,一断电系统就瘫痪,还得排长队去物业重新加磁!”
“小区绿化改造等公共事务没我们说话的份儿!20多户业主联名提方案,物业一句‘按合同办’就挡回!”
……
桩桩件件的诉求,着实让物业公司“红脸又出汗”。把问题系统归纳为服务质量、公共区域产权界定等7大类别后,更关键的命题浮出水面:“痛点清单”如何转化为居民们的“幸福账单”?
对于邻里纠纷、垃圾清运等一般性矛盾,街道、社区和物业公司可以自行现场调解,确保“小事不出楼栋”。但对于公共区域产权界定、工程遗留问题等较为复杂专业的问题,则必须联合多个职能部门打出“组合拳”。
为破除“条块分割”、聚合多元解纷力量,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物业矛盾化解攻坚专班(成员含城管局、法院、综治中心、街道等),推动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小区并强化协作联动。
专班将如意紫都20栋楼按密度分为22个小组,由城管、综治中心、街道、物业四方包干负责(每方5至6组),执行“每日调度、定期会商、动态跟进、闭环问效”机制。
随着一套治理体系成型,一场自今年3月12日开始的物业纠纷“攻坚战”就此打响。
“矛盾焦点”何以撬动“治理支点”?
“房屋质量有问题!开发商物业是一家,他们不管不问,我们凭啥交钱!”
整治刚启动,负责“老大难”1号楼的市综治中心主任吴叶青便碰了“钉子”——业主们因二楼商铺装修疑破坏承重墙致家中墙体裂缝,愤而“抱团”拒缴物业费,火药味十足。
“我们巡查发现后,立刻叫停装修,协调物业让装修队复原。可业主却死活不交物业费了。”社区网格员刘红云无奈地说。
恰逢综治中心规范化升级,这道专业性强、涉及多部门协作的难题在这个“当口”迎来突破。
海安市委政法委抓住时机,推动城管、住建等关键部门入驻综治中心,变“多头对接”为“一门协同”,以物理融合破除部门壁垒。同时统筹“专业调解员+网格员+物业服务员”三方解纷力量拧成“一股绳”。
调解的重担落在了综治中心的金牌调解员、海安市人民法院退休法官周进身上。
“房子安全是天大的事!”周进发挥综治中心的协调优势,第一时间联动城管、住建部门,邀请专家赶赴现场勘察。结论很快出炉:裂缝多属粉刷层问题,不影响楼体整体安全。
这个结论让一部分业主放了心,他们认同责任不在物业公司,主动补缴了物业费。但仍有一些业主心里犯嘀咕。周进一边耐心做好释法沟通工作,一边承诺尽快给出明确答复。
为彻底打消大家的疑虑,经多轮协商,专班决定引入权威第三方检测。鉴定报告一出来,大伙儿都松了口气——1号楼承重构件无严重损坏,主体结构稳定,拆除墙体未损楼体安全。随后,物业公司把检测结果张榜公示,并召开部分业主代表见面会,通报详情、答疑解惑,问题得到有效处置。
1号楼“破冰”,不仅化解了积年怨气,更催生出长效治理的果实——小区物业公司随即建立起商户装修前置报备、安全承诺及公示制度,从源头扎紧了风险防范的篱笆。
然而,社区治理链条上的另一个关键“淤点”,正让小区业委会主任张志军有苦难言:“作为沟通桥梁与监督抓手,业委会本应协调双方,却因小区公共部位产权不明、公共收益不清这笔‘糊涂账’,常夹在中间两头挨骂,甚至被业主说跟物业‘穿一条裤子’!”
循着这些“矛盾焦点”,专班开了多次会商研判会议,拿出“绣花功夫”指导物业公司与业委会厘清核心争议,对如意紫都公共区域产权、公共收益分配、公共设施处置等问题进行明确。
几天后,一份1250字的告业主通知书贴到了小区公告栏,逐条回应业主关切。
——地下车位(除已售)属保障房公司,地上车位、非机动车充电棚属全体业主;
——小区外围停车的前期收益,扣除合理成本后多退少补,清单经业委会、监委会确认;
——户外电子显示大屏何去何从,保障房公司将与业委会充分沟通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妥善处理;
……
公告栏前,“讨说法”的业主们不仅摸清了“自家家底”,更因核心争议问题得到清晰明示,而渐渐抚平了心里的“疙瘩”,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
物业公司经理刘权天说,有人紧盯公共收益,有人提议召开业主大会,更多人理解了业委会的决策,从指责转向配合。
张志军感到“意见慢慢被当回事了”!他联手物业公司收集120户业主意见推动小区大门改造,并在业主群里直播讨论。方案经三轮调整过后,最终赢得了大家认可。
他说,这份因共建共治共享催生的获得感,终于来了!
由“乱”到“治”,制度如何固本?
3月31日,是“攻坚战”的第20天。
当晚10点32分,海安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海建向严长江发去一条微信,带来关键进展:“今日新增缴费68户,物业费收缴率已达98%。”
“抓前端、治未病”,把解纷工作的重心向前端“推”,并不意味着法院要向后“退”。
面对恶意拒缴物业费的业主,物业公司在多次催缴无果后,向海安法院申请了支付令。法院立案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精准识别并即刻对无正当理由拒缴的个案启动程序。
“依法适用、前端过滤、快速处置是我们审查支付令的核心标准。”海安法院立案庭庭长王林介绍,这套被称为“快速清道夫”的机制,既避免了司法过度介入服务争议,又以程序的刚性有效遏制了“欠费观望”心态。
支付令一发出,效果立竿见影:3月30日至4月1日,法院发放56份支付令,直接催缴34户物业费19.7万元,带动50余户缴费30万元。4月28日后,9件异议纠纷转入诉讼。经判调结合,6月4日,缴费率达99.3%。
数字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家园焕新:修缮30余处拼石路面,修缮面积达600平方米;翻新7组公示栏,增设20个消防登高标识牌,更新各类标识标牌近百处……
“物业真在改!我现在不仅按时缴费,还劝邻居‘别置气,有事找物业,能解决!’”业主何荣美的态度转变尤为明显。欣慰之余,她也期盼:“希望这股雷厉风行可不是‘三分钟热度’。”
这期盼,也落在海安市人大代表段武明的心上。
作为如意紫都小区的一名业主,段武明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将如意紫都小区物业纠纷治理中形成的“党委领导、专班联动、多元共治、司法赋能”治理经验提炼固化;二是持续强化专业调解员培训与经费保障,确保“海安模式”推广可持续、不走样。
目前,这两条建议,都在落实中。该治理模式正推广至海安市华新一品等23个小区。
城管局局长许祥法坦言:“毕竟小区各有难题,治理机制还需再完善。但物业纠纷治理如今已纳入海安市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局面必将改观。”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海安市物业投诉1067件,同比下降43.31%,有关诉讼案件仅75件。
6月初,严长江来到如意紫都回访。依托小区三座大门,三条文化主线正加紧打造。它们的名字被赋予深意:“党建引领线”“平安法治线”“和谐共建线”。
行走期间,严长江询问业委会主任张志军对物业公司是否满意。张志军并未多言,笑着递上两枚崭新的门禁卡和钥匙牌——功能更全、性能稳定、携带方便。这小小的物件,无声诉说着信任的重建、服务的提升,也映射着这座城市的治理新篇。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郭致杰
见习编辑:姚瀚 杨鸿|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