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驶上道路的自动驾驶汽车到跑上马拉松赛道的人形机器人,从迭代上线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到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从加速推新的新能源汽车到不断云集的跨国药企……北京产业经济在稳的基础上力求进、在进的过程中提质效。
市经信局昨天披露,上半年,北京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合计实现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2%,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6%。
通明湖见证产业发展新动能
京城东南,通明湖畔,不少历史性的一幕都在此上演。今年4月,诞生在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和“N2”陆续冲过终点,分别夺得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和亚军。
算力广场、数据商城、模型超市、调优工厂……通明湖信息城俨然成了“模数世界”。上半年在此启动的北京产业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正打造全国规模最大、北京首个人工智能新质社区集群。
前几天,6G SPACES新质生态社区在此启动建设,将依托自动驾驶、商业航天等丰富的制造业场景,加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一汪湖水见证着新质生产力培育驶入“快车道”。“我们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迭代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市经信局副局级领导王滨晒出了上半年北京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成绩单:氢能通用航空、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新建一批创新中心和中试平台,全国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基于自主指令集的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等新技术新产品相继发布,海淀、昌平的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成功创建。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1.5倍
小米YU7、理想MEGA改款、享界S9增程版……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款北京产的新能源车型与市场见面。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生产整车71.3万辆,同比增长24.8%,其中新能源汽车26.2万辆,同比增长1.5倍。这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16.7%。“北京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王滨说。
医药产业也印证了这一点。北京疫苗检验中心顺利完工;美敦力、阿斯利康、辉瑞、首药控股等一批国内外顶尖医药研发机构相继落户;7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9个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均居全国首位;12家企业跻身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单……作为“双发动机”之一,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上半年北京新增149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全市绿色工厂累计建成212家,绿色企业比例达到27.2%。数据显示,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16.8%。
在政策牵引与市场拉动同向发力带动下,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均呈现快于一季度的加速增长态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5万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7%,已连续16个月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水平。
技术与制度创新壮大“软实力”
一组数据见证产业新动能的蓬勃:1月到5月,北京信息软件业实现营收接近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利润总额增长28.8%,规模、增速均居全市各行业首位。
“软实力”是如何不断壮大的?
动能的积蓄中,“人工智能+”行动全面起势。为了建设“人工智能第一城”,本市专项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强化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全方位加快大模型商业化应用突破。
目前,在京人工智能企业已突破2400家,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新增智算供给1.1万PFlops(1PFlops代表一秒钟执行一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工厂建成投用。
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都需要制度创新的保障。上半年,本市出台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相关政策,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数据达13亿条;《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施行,新增测试牌照超200张,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顺利建成,全市600平方公里路侧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部署。
“北京也在构建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企业服务生态,精准施策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王滨说,上半年,本市高精尖产业资金分3个批次向17个重点方向精准投放,累计支持企业500家,累计支持金额接近20亿元,支持规模与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本报记者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