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火箭军)
转自:中国火箭军
大山深处,热浪翻滚。火箭军某旅训练场上,修理连一场装备维修比武正在紧张进行。
“此次比武,仅限使用手动工具。”比武现场,该连战士小赵刚刚拿出电动套筒,便被裁判组叫停。突遇“特情”,战士们立即调整方案,取出手动工具展开维修。
电动工具省时又省力,拆装速度也快,为啥不让用?
“战场上,如果缺少电源或者受到电磁干扰,会影响电动工具性能的发挥和使用。这次比武,主要检验大家的手动工具使用能力。”
现场裁判王班长拿出一把扳手告诉记者,“不要小瞧这些‘家伙事儿’,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
对此,修理连杨班长感触颇深。此前一次训练,一台任务车辆在机动途中“趴窝”。修理过程中,电动扳手的扭矩突然失控无法正常使用,大家只能手忙脚乱翻找其他工具,因未能及时排除故障,最终贻误了战机。
“倘若当时用扳手手动修理,任务也许就能顺利完成。”杨班长感慨道,“这次失利警示我们,有了新工具,不能忘掉老办法,要紧盯实战要求,从难从严做好预案,练强保底技能。”
“引导官兵熟练运用电动设备,提升手动操作能力,是我们组织比武的初衷和目的。”该连赵连长介绍,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装备快速列装,连队也掀起了一股“电动化”热潮:电动工具快速完成螺栓紧固、智能监测仪一键诊断电路故障……诸多电动设备以其高效便捷,受到官兵欢迎。
但电动工具用习惯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电动工具一旦失灵,有的官兵就束手无策,只能被动等待救援;车辆出现轻微故障,用扳手拧紧螺丝就能快速解决,却习惯先用智能检测设备检测一番……
针对此类现象,连队组织了一次关于电动工具使用的群众性讨论,听听大家的想法。
“同样的修理项目,使用电动工具要比手动工具快两三倍,为啥仅限使用手动工具”“平时训练可以用,但是上了战场,一旦缺少使用电动工具的条件,如何应对突发装备故障”……大家各抒己见,二级上士小刘也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
小刘曾是连队的“修理新星”,检测仪使用娴熟。但在一次野外驻训期间,智能检测设备因外界电磁干扰失灵,面对突突冒烟的发动机,他迟迟找不到漏油点。最终,还是一位老班长将改锥手柄抵在发动机上当“听诊器”,通过震动声音锁定了故障点。
无独有偶。在一次实战化能力检验考核中,导调组临机设置“更换装备车轮胎”特情。抢修小组风风火火赶到现场准备修理时,导调组又下达新特情:车载电源损毁,改为手动操作。匆忙中,几名年轻号手由于配合不流畅、力度掌握不精准,导致更换轮胎超时,被判“不合格”。
“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我们要多练几招,提升打赢底数。”见官兵开始反思,赵连长趁热打铁告诉大家,他曾做过一次调查:依赖电动工具容易导致官兵对维修原理认识模糊,而多动手操作有助于掌握装备常见故障的修理技能。“这就好比练书法,须先练好基本功。装备修理也是如此,夯实动手能力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使用电动工具。”
“真切感知螺丝的旋转,才能听得懂机器的语言。”通过讨论,官兵们达成共识:电动工具可以大幅减少维修时间,提升作业效率,但在享受电动工具快速便捷的同时,手动工具使用能力也要常态锤炼保持,确保关键时刻能顶得上。
讨论辨析校准打赢“靶心”。得知该连做法,旅党委予以肯定。为进一步提升修理骨干维修技能,旅队设立“典型故障案例库”,将历年因为工具使用不当引发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引导官兵经常对照反思;制订完善“先手动后电动”训练模式,要求新号手前3个月禁用电动工具,待熟练掌握装备构造、完成答辩式原理讲解后,方可使用电动工具。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电动工具熟练、手动能力保底”成为官兵共识,大家从难从严设置任务条件,训练水平不断提升。
已是深夜,修理车间依旧灯火通明,几名修理号手正神情专注研究装备构造,紧固轮毂螺丝。一名战士说:“练就打赢本领没有捷径,唯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底气。”
作者:崔钊钒、张新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