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智能客服日益普及,消费者未必“买账”。许多消费者打客服电话,想找到人工客服非常难,接电话的智能客服经常“已读乱回”,只会重复说“好的”,却办不了事。有网友吐槽“简直像闯关”。
诚然,人工客服成本高昂,而AI能不知疲倦地处理海量咨询。企业为削减运营成本而热衷于使用智能客服,无可厚非。不过,当“降本”被置于“增效”之上,便埋下了服务滑坡的祸根。智能客服本应扮演提升效率的助手角色,如今却沦为诸多企业商家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可以说,服务品质在所谓“智能化”的口号中正悄然发生降级,而消费者则成为“已读乱回”的直接受害者。
笔者认为,技术本无原罪,服务之心缺失才是上述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智能客服应该被定位为高效处理标准化问题的“前哨”,而非隔绝消费者与真人的“屏障”。企业在使用智能客服的同时,必须确保人工服务也畅通无阻,使消费者在技术壁垒前始终拥有“一键突围”的选择权。否则,消费者必将以脚投票,最终反噬的将是企业的自身价值和品牌声誉。服务的温度与质感,永远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无法被代码完全取代的生命线。
□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