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组里总有稀奇事:老师傅还在微信传图,徒弟反手一个云共享,几十秒传完全部图片;老师傅戴着花镜对着电脑,一个一个敲键盘输数据,徒弟妙招解决“Excel难题”;老师傅发愁视频剪辑,对着手机反复琢磨,徒弟几招剪辑出大片……是“倒反天罡”还是“反向教学”?来看看再说......
电缆沟里的“反向传艺”
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电缆施工分公司武汉电缆改造现场,55岁的何志军凭35年经验形成的“何氏工作法”,在6米深曲线电缆沟施工中遇阻,传统“人工+挖机”模式难以应对。29岁徒弟王俊涛携电缆路径探测仪登场,精准定位距挖机铲斗仅5厘米的电缆管,结合数字化图纸,效率提升50%,让何志军从疑虑转为信服。这场新老方法碰撞带来“效率革命”,使施工风险降70%,提前规避4次隐患。何志军认可数智时代科技的战斗力倍增作用,向徒弟倾囊相授经验,王俊涛则教师傅掌握数智化仪器窍门。师徒“合璧”推动公司电缆施工进入“经验+科技”双轮驱动时代。(郭晖 陈祉薇)
师徒“测量”新传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西区机电车间,原煤机修班师傅韩峰正为设备防护部件加工忙碌,他用笔计算物料尺寸,靠长尺、卡尺测量下料,生怕尺寸偏差。此时,新徒弟李强干完活走来,见师傅仍用传统工具,便提议教他用手机测量。李强掏出手机,打开扫描测量APP,对着部件操作一番,物料数据精准获取,误差极小。韩峰看得目瞪口呆,惊叹“落伍”。李强详细讲解软件用法,韩峰认真学习,连称要跟上时代。这套数字化测量法让加工效率大幅提升。韩峰笑夸“后生可畏”,师徒间有趣又有爱的互动,展现了新老交替中知识的双向传承,让工作在科技助力下更顺畅。(肖震)
师徒的“数字反哺”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顾桥矿企管科一早便上演新老技术碰撞的一幕。55岁的师傅王迪信盯着Excel表格中密密麻麻的数字犯难,传统手动核对让他抓耳挠腮。00后徒弟聂伟豪见状,笑着展示“数字魔法”:全选数据秒变智能表,插入透视表自动归类产值、损耗率,加载时间切片器后季度数据瞬间精准筛选,原本耗时半天的报表生成动态看板。王师傅盯着自动跳转的柱状图惊叹“表格会变戏法”,聂伟豪又趁热打铁演示“PowerQuery”清洗数据,混乱的供应商名单经几下操作便规整清晰。老师傅掏出小本狂记,感慨“当年算盘噼里啪啦,现在键盘一敲全搞定”,还笑称要给徒弟“食堂加鸡腿”,调侃“数字扫盲班”得天天开。这场充满趣味的“技术反哺”,展现了传统工作方式与数字工具的高效融合,也见证了代际间知识的双向流动。(左琦 许翔)
当“老皮带”遇上新科技
中铝山东新材料的皮带工刘振利面对电子秤智能配矿系统犯了难:快退休的他盯着复杂操作界面直怵头。随着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皮带秤升级为自动配矿的新系统,虽让皮带工告别频繁跑现场的辛劳,却给习惯旧操作的老刘带来挑战。主控青工王彤看出师傅的焦虑,主动担起教学任务:"刘师傅,我教您操作!"她耐心讲解3台电子秤对应不同物料的参数设置逻辑,强调稳定配比对生料指标的关键作用。此后每天,老刘都像"牛皮糖"一样粘在中控室,纸笔不离手地记录运算逻辑,遇到绕脑的4#秤配煤量、5#秤石渣系数等参数设置,总要反复推演直到吃透。小王也毫无保留地细致指导,师徒俩在一来一往中情谊渐深。(张开亮 孙雨橦)
新人上岗,老账焕新
食堂的饭香飘进办公室,工位上只剩老庄对着电脑愁眉不展。表格里数据缠得他直挠头,额角的汗珠子顺着太阳穴往下滑——这堆记录要按故障对象、类型分类统计,老法子费时还总出错。在青岛海尔中德滚筒,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质量大拿。“哎,这台账得弄到猴年马月。”老庄叹着气,键盘敲得噼里啪啦,眉头拧成疙瘩。新入职的小史路过发现这个问题,脑袋一转,他点开飞书多维表格,手指“嗒嗒”敲了几下,导入数据后点了“自动分析”。泡杯茶的功夫,表格自动分好类别,关联了分析改善记录,质量趋势图整整齐齐,关键问题还标着醒目的黄色。老庄惊叹:“这……比我折腾一周弄的还清楚?”小史笑着说:“庄哥快先吃饭吧,这表格能自动更新呢!”阳光落在新表格上,老庄摸着后脑勺嘿嘿笑,鼠标在桌面点出欢快的节奏。(王秀红 史翔震)
U盘师傅拜师云盘徒弟
大唐重庆彭水水电公司电气一次班,何旭阳见师傅龙配合揣着U盘满电厂跑传图纸,便推荐用云盘,称其比U盘方便。原来龙师傅总忘带U盘,微信发文件还卡顿,而何旭阳用手机两下就把图纸传到班组云盘,且手机电脑自动同步、能设权限。龙师傅半信半疑点开链接,看到图纸清晰弹出。何旭阳又说上次检修视频用云盘共享,大家随时能看。第二天,龙师傅主动让何旭阳教他上传文件。如今,电气一次班云盘里有龙师傅的老图纸和年轻人的检修短视频,成了“数字茶馆”。龙师傅感叹以前徒弟跟他学接线,现在他要跟徒弟学接网络的线。(向玉婷)
徒弟教师傅两招
抚顺石化工建公司维修联合一车间三聚班,班长师傅徐强为找风机滤网维修记录,正对着手写施工记录“人工扫描”,手指划过密密麻麻条目,好不容易找到C-5401B,生怕漏“雷”。刚入职一年的徒弟魏子钧见状,让师傅试试电子版《施工记录表》。他在电脑筛选框输入“风机滤网”,回车后相关维修记录瞬间全部呈现。师傅手里的笔“啪嗒”掉在本子上,盯着自动筛选的表格,再看看自己翻卷边的“秘籍”,惊叹这招比“人肉检索”快太多。小魏介绍这是“筛选”功能,能省出查本子的时间多干实事。师傅直夸效率顶俩巡检员,值班室里充满求教声。老经验遇上新工具,工作效率“噌噌”上涨100%。(王文贺 赵钰)
工地测量的徒弟逆袭课
清晨六点,中铁十八局山西新能源产业园工地,测量组老张正看记录本,徒弟李龙举举平板告知AI系统校验出3号桩位坐标误差超标。这让项目经理吴红想起四年前,那时核对数据两小时才查出0.3毫米偏差,如今AI协作表格全程30分钟出分析报告,效率翻4倍,此为测量技术第一跳。过去传统手绘放样图复杂耗时,如今AI-CAD联动系统输入坐标后自动生成带坡度分析的三维路径,上周基坑放线,小李用系统两小时完成原本一天的活儿,定位精度提升60%,是为第二跳。片区测绘曾需六人从早忙到晚,现在无人机按AI规划航线飞行,数据实时传输建模,团队四人组4小时就能完成8小时的活儿,此乃第三跳。吴红感叹,效率革命中最珍贵的是新老智慧碰撞出的"加速度"。(伍振 孙生辉)
老经验碰上“新脑子”
“井口快顶不住了!五天喷四次,扫气清杂2小时打底!”电话里,井队负责人急得嗓子冒烟,向长城钻探钻具公司井控保障中心求助。刘春野——大家口中的小青年,亲切地叫他“小尾巴”,拿着尖嘴钳直奔中心生产现场。老师傅们摇头:“老法子,拆四通、接管线,没跑!”刘春野却三下五除二地改造了个“变扣快接”,往节流管汇仪表法兰一拧——抄近道,直接扫!老师傅瞪眼:“这能行?”试压一过,12分钟收工,全场掌声掀棚。老师傅当场记笔记:“小刘,这波操作我服了!下次‘瘦身神器’首发,记得先喊我!”老经验+新脑洞,仅用七小时,扫的不只是砂,也把传统的“传帮带”升级成“双向奔赴”。(邵帅 沈幼芬)
管道班里的“反向教学”
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南京输油分公司,班长郑军举着手机追问徒弟施克:“云共享是啥法术?”原来他用微信传图慢,而施克用企业云盘,拍一张传一张,站里同事电脑实时查看、标红问题,三分钟搞定郑班长半小时的活儿。上周报表工作中,郑班长敲Excel表忙得眼镜滑落,施克展示“数据透视表”神功:导入巡检记录,点击筛选、标记、生成报表,漏检点自动标红,效率比手动核对快十倍。郑班长感叹:“以前徒弟跟师傅学手艺,现在老管道得接‘新管线’。”全班哄笑,笑称“徒弟得给师傅补补课”。故事展现传统与新科技碰撞,凸显师徒间知识的双向流动与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齐敏)
给师傅上一节提速课
中油电能热电一公司电控检修部高压班的孙振义师傅,正为4号机组大修期的电机“体检”犯愁——一个多月得给150台电机汇总“体检数据”,平均每天5台。绝缘电阻、交直流耐压值这些“体检指标”得一一录入,最磨人的是算直流电阻相互间的差值,手算慢不说,还总得捏把汗怕出错。徒弟李聪瞅着师傅对着屏幕皱眉,凑过来支招:“咱给‘体检表’装个‘智能分诊台’!”他站在一旁,手把手教孙师傅点“数据透视表”,像给各项指标画好了“体检动线”。刚才还得逐个加减的差值,瞬间在屏幕上排得整整齐齐,小数点比体检报告上的指标还规矩。孙师傅盯着跳动的光标直咂舌:“这比我手动‘记账’快十倍,还零误差!”有了小李的“智能工具”,孙师傅给电机“体检”的效率直接翻倍,设备状况看得又快又准。(杜长霞)
云盘徒弟助师傅
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合肥段,安全科唐平每次用微信接收23个工区传的路外环境整治影音资料时间都特别久,既烦琐又容易漏项,他徒弟李伟推荐他使用云存储,不仅能在线随时看,还能共享给其他人。李伟给师傅也开了一个云存储的账号,教着师傅点击各项功能,唐平学着他的方法,很快就“上手”了,他笑着说:“以前是我教徒弟怎么干工作,现在是徒弟教我怎么提效率!”(宋婷)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431期
“班组天地”融媒体邮箱:
bztdrmt@163.com
欢迎分享你的班组故事
来稿请写明投稿单位、投稿人及联系方式
本期编辑:徐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