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朱文涛:推动“海上福建”建设,需补齐海洋科创短板
创始人
2025-07-19 11:22:10
0

中经记者 方超 张家振 上海报道

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东风中,福建省正在全力加码“蓝色经济”。

“海洋经济是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绿色石化、海洋旅游2个5000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3个1000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居全国前列。

以厦门市为例,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2024年,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预估达到2588亿元,同比增长8.9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0.1%。此外,厦门市还形成了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等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近40%。

(近年来,厦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图)

《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在“海上福建”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步,基本建成海洋强省;到2035年,在“海上福建”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跃上更大台阶,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海洋基础设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环境稳居全国前列。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海洋产业经济研究院副教授朱文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且海洋经济有效提升了福建省经济的韧性、创新性与包容性,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不过,在政策机遇下,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朱文涛看来,福建省海洋产业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海洋产业占比较低。此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也是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短板所在。“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在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发展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依托四大优势,打造“蓝色增长极”

《中国经营报》: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的海洋资源大省,福建省在建设“海洋强省”进程中面临着哪些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福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哪些推动作用?

朱文涛:当前,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加速推进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

福建省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依托福厦泉(福州、厦门、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东南海洋科学城等科技创新载体,积极推动海洋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与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福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推动作用,不仅拓展了新的资源空间和产业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有效提升福建省的经济韧性、创新性与包容性,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1%。海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已成为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营报》:福建省是海洋资源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大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福建省有哪些独特优势?又该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产出?

朱文涛:福建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四大核心优势,为打造“蓝色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资源禀赋优势全国领先。福建省海域面积辽阔,达到13.6万平方公里,拥有3752公里大陆海岸线和2214个海岛,均居全国第二。特别是深水岸线资源达210.9公里,居全国首位,为港口、临港产业和海洋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是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扎实。海水养殖与种苗业全国领先,养殖产量、种业规模全国第一,水产品总量全国第三,出口额长期居首,已形成从养殖、捕捞到加工、冷链、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等海洋新兴产业也正加速崛起,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

三是“多区叠加”政策优势独特。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福建省是连接两岸、对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辐射东南亚的战略枢纽,拥有广阔的政策试验和开放合作空间。

四是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福建省汇聚了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等10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科创平台,以及高层次人才集群,为产业升级和新兴领域创新突破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福建省要将这些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产出,一是要做强港口枢纽与临港产业。加大深水岸线产业化开发力度,整合优化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功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中心,拓展全球航线网络,同步发展壮大临港产业集群。

二是激活海岛资源的立体价值。推动海岛资源立体化开发,重点发展平潭、东山、湄洲岛等旅游岛链经济,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和潜水基地;依托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海岛冷链枢纽”,打造面向东南亚的水产品集散中心。

三是驱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优势与新兴动能双提升。一方面,促进海水养殖、种苗业等传统产业向“渔业芯片化”(种业高端化)和加工高值化方向升级;另一方面,加速壮大海洋信息、海洋能源(风电)、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工装备、邮轮游艇及海洋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深化“多区叠加”政策创新,加大自贸区制度突破,拓展“海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开放合作深度。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充分发挥海洋科研平台密集、高端人才集聚优势,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驱动力。

融入粤港澳,对接长三角

《中国经营报》:相较广东省、山东省等沿海省份,福建省在海洋生产总值结构、海洋科技创新与转化、产业集群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又该如何“补强”短板?

朱文涛:福建省海洋三产结构以海洋一产、二产为主,海洋三产以交通运输业为主,海洋信息、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海洋产业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海洋产业占比低,缺乏一批引领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产业、项目支撑。

而广东省、山东省等海洋经济大省、强省已经形成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爆发”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比如,山东省拥有全国最完整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

与山东省、广东省相比,科技创新依然是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突出短板,主要体现于海洋科技实力不强,创新型企业主体数量和规模优势不足,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不够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海洋人才队伍有待优化壮大。

在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广东省的深圳—珠海—广州形成了千亿级海洋高端装备、千亿级海洋电子信息、五百亿级海洋生物医药三大集群,无论是产业链完整度还是龙头企业数量均全国领先。

而山东省的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城市集聚了全国50%以上的海洋高层次人才,60%以上的海工装备产值。相较而言,福建省除厦门湾船舶修造、泉州湾石化、环东山湾水产加工集群外,还缺乏跨区域、成体系的产业集群,龙头带动能力较弱。

福建省“补强”海洋经济发展短板,关键是要在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发展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可重点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环保及现代海洋服务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若干个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提升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也显得十分关键,需要重点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资源,着力构建高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科技研究与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海洋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高科技创新的转化率。

另外,福建省要重视海洋高层次人才队伍集聚,重点引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营造有利于鼓励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环境。

(编辑:张家振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茅台成立各省联营公司,其深意不... (来源:斗酒)2025年7月,贵州茅台宣布各省经销商联谊会将牵头成立联营公司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尽管...
国泰黄金ETF联接季报解读:份... 国泰黄金ETF联接基金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已发布,报告期内多项数据变化显著,其中开放式基金份额变动...
北大硕士彭小沛,补选为县长 转自:长安街知事据“贺兰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
亲近大自然,52.8%受访家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为了亲近自然,很多家长喜欢带孩子户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让孩子多...
中央气象台7月19日18时发布... 转自:中央气象台中央气象台7月19日18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7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