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生命苗圃里的守望者
——记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创始人谭秀玲
从1964年穿上军装踏入医校,到76岁时仍坚持坐诊,她在儿科诊室和新生儿病房里,度过了半个世纪。
她用满腔爱心守护母婴平安,用精湛医术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诞生。
患儿家长们都唤她“谭妈妈”,说只要她在,再弱小的婴儿都能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她,就是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创始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谭秀玲。
她的爱心故事,藏在无数个母婴平安的时光里。
“这辈子,就和孩子拴在一起了”
1973年,26岁的谭秀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祖国北部边陲——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一座偏僻小城白城,在解放军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第321医院担任儿科医生。
刚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的谭秀玲,心中永远铭记老师吴孟超院士的一句话:“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她努力学习业务,刻苦钻研技术,不畏东北零下30多度的严寒,到边疆马场巡回医疗,为农牧民送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环境艰苦。
那时的科尔沁草原,结核病肆虐,没有接种过卡介苗的孩子,稍不注意就会被病魔夺走生命。谭秀玲站在医院的儿科病房里,看着病床上因结核性脑膜炎抽搐的婴儿,心被震动了。“我这辈子,就和孩子拴在一起了”,在草原的煤油灯下,她在日记里郑重地写下这句话。这一拴,就是50年。
“建新生儿科是当时最该抓紧的事”
1982年,谭秀玲放弃了回原籍北京工作的机会,和爱人一起转业到她的第二故乡邯郸,在邯郸市妇幼保健院任儿科医生。
1991年秋,妇幼保健院的一间空屋里,谭秀玲正蹲在地上规划着新生儿科的布局图。她靠着沙发蹲在地上,疼痛得无法站立——结核性盆腔炎发作时,疼得只能这样弓着身子。没人知道,这位刚失去独子不到三个月的母亲,正把这份伤痛压在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市首个新生儿科建设的规划中。
提起这段往事,谭秀玲如今平静地说:“伤心是难免的,但总不能一直陷在里面。院里把建新生儿科的担子交过来,那才是当时最该抓紧的事。”
那时的条件简陋得惊人,没有病床,她们就自己设计图纸造床;没有新生儿包裹单,就自己踩缝纫机裁制;缺少氧气管道,就请院里的技工师傅焊接。为了制定操作规范流程,她带着同事啃下北京、天津大医院的资料,把“以服务患儿为中心,以家长满意为标准,以提高婴儿存活率为目的”的“三为”原则贴在墙上。
最险的一次,是在2001年,永年县(现为永年区)有一名早产儿,孩子患呼吸窘迫综合症,全身青紫,呼吸机都快撑不住了。谭秀玲翻遍资料,发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救治孩子,但全省没人用过这技术。
“药在哪儿?我去!”经过多方打听,她深夜从石家庄买回了猪肺磷脂注射液。经过充分准备,在麻醉科同事的帮助下,花了整整6个小时才完成用药过程。她和同事在病房里守护了一天一夜,终于把这名男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也开创了河北省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救治早产儿患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先例。
2009年,她在全市第一个完成溶血病患儿同步外周换血治疗,填补了全市又一医学空白。
“别怕,我陪着你”
1998年,早产的孕妇张营哭着问谭秀玲:“谭主任,我孩子在里面有没有事啊?”她摸着张营的手说:“别怕,孩子要比我们想象的坚强,我陪着你。”
这样的陪伴,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伤疤。
2003年邢台发生地震那晚,她冒雨骑车往医院冲,担心余震造成保温箱断电、氧气瓶倾倒,直到挨个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回家;在魏县妇幼保健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帮扶任务时,她隐瞒家中老伴痛风卧床的困境,委托邻居每日送饭,直到同事去家里探望才发现她的家属有多么困难。
更多时候,谭秀玲是孩子们的“保护神”。针对需要特殊照顾的婴儿,她在保温箱上贴了写有“请多给些母爱”字样的字条,提醒护士多留意照顾;每次接诊患儿,向家长解释病情的时候,都不会说“你听懂了吗?”,而是说“我说明白了吗?”……
市妇幼保健院科教股副股长李军勤曾经是谭秀玲的学生,毕业后来到新生儿科与她一起共事。李军勤说,“谭主任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她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李军勤回忆起,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期间,谭秀玲以新生儿科青年文明号为载体,让全院的青年同志们参加“申奥有我”活动,做了2008支彩色纸鹤送往北京奥申委,以表达对申奥成功的支持;东南亚发生海啸,新生儿科成为邯郸市第一个捐款的集体;汶川大地震时,她不仅交了特殊党费,还寄了爱心包裹;她将一名失去双亲的孤儿接到家中,管吃管住还送她读书,直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荣誉是给新生儿科的,我不过是个看病的医生”
2007年,谭秀玲退休了,面对多家知名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她均婉言谢绝。她说:“我还要继续为市妇幼保健院的妇婴健康事业服务。”
退休后,谭秀玲的身影依旧出现在深夜的病房。2008年的一个深夜,一个新生儿重度感染导致休克,需要马上抢救,谭秀玲得知后马上赶到抢救室参与抢救。
“当时谭主任已经退休了,本来不需要参与抢救工作,她知道后马上就出现在抢救室,不断地安抚家长,直到抢救结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任新生儿科医生的马岩回忆,“谭主任就像定海神针一样,只要她在,我们的心里就踏实了不少。”
谭秀玲正在为新生儿做检查。(资料照片) 市妇幼保健院供图退休后的谭秀玲在二楼新生儿专家门诊坐诊,她的门诊总是最后一个关门。每次坐诊结束后,她都要将接待患者的病情精心梳理后仔细翻阅,看看是否有遗漏。如果有没交代的,她会再给患者打电话嘱咐一遍。年轻医生劝她,“谭主任,您早该退休了。”她指指墙上的牌匾:“‘承载生命与健康,维系幸福与欢乐 ’,这上面的字我们都签了名,就得守着。”这牌匾是1991年新生儿科成立时挂的,上面有谭秀玲和同事们的名字。这个科室现在已是全国巾帼建功示范科室。
如今,谭秀玲获得的奖章能铺满一整张桌子: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医师奖……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她还组织了驻邯全国人大代表来市妇幼保健院调研,把该院迁建列为十大民心工程。而在她自己看来,“荣誉是给新生儿科的,我不过是个看病的医生。”
“谭主任是医院的一面旗帜,引领医务人员前行。”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杨小岗说,“这面旗帜,成为无数医务人员心中的精神坐标。她在临床、学科建设、行业引领等方面的标杆表现与担当,成为激励同行追求卓越、勇担使命的精神图腾。”谭秀玲培养的许多学生如今都已成为新生儿科的骨干力量。
50年守护儿童健康,值吗?面对这个问题,谭秀玲肯定地回答,“值!每个活下来的孩子,都是答案。”
旧院址里,那间全市首个新生儿科病房曾经是无数家庭的希望之地;而新院址的每一盏保温箱灯光,依然在诉说着一位医者对生命最虔诚的守望。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