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婉婷、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7月的热浪已锋芒毕露,
南昌的“避暑族”早已寻得一方清凉——
靖安县中源乡。
上午伴着鸟鸣练歌,
下午与好友打个麻将,
傍晚漫步乡间小道……
这群都市人用独特的方式,
栖居于山水之间,
勾勒出避暑生活图景。
7月15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探访此处“天然空调房”,发现这里既有连续19年“打卡”的老熟客,见证着乡村岁月变迁;也有购置山居的住户,将异乡过成了第二故乡。他们像候鸟般精准感知季节更替,每年初夏携着行囊赴约,待金秋送爽时方才归巢,在中源乡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清凉叙事”。
中源乡入住 游客超七成是南昌人
自南昌驱车西行百余公里,不到2小时车程,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的中源乡便跃入记者视线。这个掩映在群山环抱中的清凉世界,正成为越来越多南昌市民避暑的首选之地。
中源乡打造的文旅综合体。
“你们从哪里来?”“南昌”。漫步中源乡,随机询问几名游客,“南昌”这两个字频频出现。他们之中,有的在玩水,有的在赏荷,有的则在和好友跳舞,十分悠闲。中源乡综合执法队队长、民宿协会会长钟巍给出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地营业的845家民宿,每年可招待约3万名游客,其中超七成的租客都是南昌人。
7月15日,游客在中源乡玩水。
在当地已经开了19年民宿的老板刘明方告诉记者,他的民宿一共有38个床位,目前已经租满,其中九成是南昌人,多是回头客。“今年‘五一’的时候我们店就开始预约了,有租客6月15日就来了。”刘明方说,其民宿除了经营第一年外,之后每年都客满,租期至少为两个月,还有人住到10月份才回昌。“他们说,回去还要自己做饭,索性就在这多住一段时间。”刘明方说。
在另一家民宿内,82岁的南昌市民杨华萍告诉记者,这里住了36个南昌人和2个湖南人。她已经连续6年,选择夏天来到中源乡租住,避暑纳凉。“这边环境蛮好,每天吃的都是老板自家种的农家菜,不仅新鲜,菜品还丰富,我还结识了不少好姐妹。”杨华萍说,中源乡房租不贵,租3个月,包吃包住只要5700元/人,她今年打算一直住到9月中旬才回南昌。
于青山绿水间 寻一处避暑纳凉地
“就图个凉快!”为何那么多南昌人选择来到中源乡度夏?今年76岁的黄女士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记者注意到,即便是在全省普遍高温的7月15日,中源乡的最高温度也仅有33.9℃,相较于南昌的36.6℃低了2.7℃。
这是黄女士第二年来中源乡避暑,她打算住两个月。“去年朋友介绍我来这边租住,体验还不错,确实挺凉快。环境和伙食都还不错,今年我就又来了。”黄女士说,她已经在中源待了10天。她上午和歌友在当地古戏台广场练歌,下午就相约在民宿内打打麻将,晚上则出来散散步,出出汗,生活十分惬意。
记者注意到,“凉快”这一优势还吸引了一些南昌人选择在中源乡买房。今年67岁的杜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曾在这里租住消暑的他,2022年在当地买了房。之后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妻子一起来避暑。“这边生活很舒服,最吸引我的是古戏台广场,可以跳舞、散步。”他说。
从避暑小镇到康养小镇的转身
南昌人“扎堆”来中源乡避暑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民宿产业的壮大,以及基础设施、服务的提升。
钟巍介绍,为整体提升当地民宿服务质量,2021年,中源乡成立民宿协会,每个村统一定价标准、统一庭院风格,规范民宿运营。同时,民宿协会还会向游客发放意见征集表,以便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
游客在游客中心练歌。
“我们每年至少发放2万份意见征集表,比如游客反映游步道上没有休息的地方,我们就添置了长椅和凉伞。”钟巍说,今年,当地政府还和江西都市城际公交有限公司协商,开通了一条从南昌开往中源乡的避暑站点巴士。自7月11日开通以来,截至15日,平均每天都有上百人乘坐巴士从南昌前往中源乡。
走在中源乡,亲水平台、荷塘、采摘园等景观和体验区随处可见。“我们现在的口号是‘要想身体好,就往中源跑’。”钟巍介绍,如今,高山滑雪场已建成投用,中源乡也正尝试延长游客旅游期限,让中源乡从避暑小镇打造成四季宜游的康养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