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鹏程 许敏
图/受访者提供
7月,河源连平鹰嘴蜜桃迎来销售旺季。蜜桃卖到澳门的新突破,让连平县委副书记王昌龙在忙碌中感到欣慰。一年半前,他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来到这个粤北山区县挂职,面对的是另一番景象:产业基础薄弱,城乡风貌发展滞后,常住人口比户籍少了12万人……“待开发的人间仙境”,王昌龙这样形容当时连平的美与困。
“双向奔赴”的挂职之行
这位“80后”干部挂职的背后,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在全省吹响的号角。2023年8月,上级领导向他征询赴基层锻炼的意愿,王昌龙没有太多犹豫。“有幸到基层一线亲身经历‘百千万工程’,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更是无上的光荣。”他在采访中如是说。
从省直机关到县域治理,隔着的不仅是两百多公里的路程。“这不仅是组织交给自己的使命任务,还代表着全县上下对自己的充分信任。”王昌龙坦言,初到连平,压力与挑战并存,基层事务的复杂远超过往机关工作范畴。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履新不久,王昌龙扑下身子开展调查研究,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县13个镇的每个村庄。彼时的连平,虽坐拥鹰嘴蜜桃、优质花生等特色资源,却因产业基础薄弱,缺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人气不足,陷入发展瓶颈。
长期与生态打交道的王昌龙,敏锐捕捉到破局的关键:作为生态功能区、新丰江水库上游,连平一定要“吃生态饭、走生态路”。“一定要把握‘百千万工程’的黄金机遇期,立足连平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争取各类要素资源保障,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他说。
和团队进行了几番探讨后,王昌龙提出了“绿色帮扶、特色帮扶、协同帮扶”的工作思路:推动产业转移平台发展,引进一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企业落户园区;精心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挖掘提升鹰嘴桃、花生、黑蒜等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健全综合帮扶新型协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的保障支持。
整合资源的“连平解法”
发展的密码,藏在“合力”二字里。王昌龙初到连平时,当地的帮扶资源像撒在地里的种子,各自发芽,却难成林。“当时连平的帮扶资源比较分散,基本上就是单打独斗。”他回忆道。
为发挥协同效应,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王昌龙在全省率先建立了“1+N+X”综合帮扶工作体系。其中包括:“1”个组织体系,即以省领导同志牵头的综合帮扶工作体系;“N”类参与主体,即帮扶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等N类主体;“X”项改革举措,即创新机制、畅通渠道、传导带动等举措。
随着机制成功运转,连平悄然发生变化:11家企业入驻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鹰嘴蜜桃美点、连平高山茶入选十五运会特许经销商品;鹰嘴蜜桃、金溪蜜柚首次销往澳门;建成的河源首个“农污治理+产业发展”资源驿站,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同时,带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建设的风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每年可为镇村创收40万元……
如今的连平,产业筋骨渐强,生态价值凸显,人才回流加速。据统计,截至目前,王昌龙带领的团队共协助招引项目20余宗,投入帮扶资金1.67亿元,协调落实专项资金2.81亿元,捐资捐物超5000万元,结出了一串串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扶成果。
“最成功的经验是建立了‘上下联动、横向协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聚合’的综合帮扶工作机制。实现从‘单一帮扶’到‘多元帮扶’、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合作’、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赋能’的联动发展。”王昌龙总结道。如今,这套机制已入选广东《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提供了“连平样本”。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王昌龙带着生态专业的眼光扎根连平,将环保人“绿水青山”的信念,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县域实践。挂职之路行至中途,青山绿水间,一幅生态与经济共生的答卷正在连平徐徐铺展。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