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国资报道)
6月4日16时36分,甘肃灵台电厂的操作员沉稳地按下并网按钮,瞬间,百万千瓦电能如金色洪流汇入国家电网,经915公里银线,从甘肃庆阳直抵山东泰安。这座扎根陇东大地的能源枢纽,自此正式融入“陇电入鲁”工程,成为保障山东用电安全、推动山东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5月19日至22日,记者随采访团先后走进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灵台项目并网现场、白银新能源基地等建设一线,实地记录这一项目的运行脉络与新能源基地的建设热潮。
西电东送破能源困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攀升,各地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不均衡的问题愈发凸显。
据统计,2024年,山东全社会用电量高达8319.72亿千瓦时,稳居全国前三。然而,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山东本地煤炭储量仅占全国的2%,能源供应压力巨大。反观甘肃,煤炭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吨,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达到5.6亿千瓦和95亿千瓦,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但本地消纳能力却十分有限。
为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陇电入鲁”工程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点工程,这条能源通道宛如一条巨龙,西起甘肃庆阳换流站,东至山东东平换流站,途经甘、陕、晋、冀、鲁5省24县区。它每年可输送约400亿千瓦时电量,相当于为山东新增4个百万千瓦级电厂。这一工程既成功破解了山东“煤少电需大”的困局,又将甘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动能,实现了东西部能源互补的战略目标。
200亿投资矩阵布局陇原大地
作为“陇电入鲁”全产业配套电源项目建设主体,山东能源集团累计投资200余亿元,在陇东地区打造煤电风光一体化能源基地,以“风光火储”协同模式构建跨区域能源输送体系。
火电,调峰保供的“稳定器”。作为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在甘肃投资78.8亿元建设的首个百万千瓦级项目,灵台电厂定位为“陇电入鲁”调峰电厂。该项目规划建设4×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发电机组,与深度调峰能力结合。一期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处于国内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可就地转化煤炭439万吨。
有别于普通电厂,灵台电厂在“陇电入鲁”中肩负特殊使命。这条通道内风电、光伏等绿电占比超50%,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显著。每当新能源出力波动,灵台电厂就要及时“补缺”和“让路”。为保障新能源消纳,相关部门要求调峰电厂最低运行负荷降至30%,这意味着电厂要承受机组出力不足、经济效益受损的压力。即便如此,灵台电厂仍坚守使命,以“稳定器+调节器”的双重角色,既保障山东电力稳定供应,也为新能源消纳开辟绿色路径。
灵台电厂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刘强介绍:“项目投运后,每天能够往山东输送5000万度电,调峰过程中还能灵活调配4000万到5000万度新能源发电量,全力保障山东迎峰度夏。”
风电,绿色增量的“加速器”。在甘肃白银,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15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正构建“风光储”协同体系。平川、景泰、靖远三县区的九个项目同步推进。目前7.5兆瓦D221米大直径风机正在一座座山头拔地而起,一幅迎风起舞的新能源版图正被勾勒得愈发壮丽。
记者看到,在黄土漫天的陇中高原上,一座高度堪比40层楼的风机傲然矗立。据了解,这台风机整机高125米,重逾750吨;叶轮直径达221米,扫风面积超3.8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能够极大程度地捕获风能。该机组单机容量7.5兆瓦,是目前陇东地区商业化批量应用中的最大机型。“每台风机满发时每小时发电量,可满足100人一个月的用电需求。”西北新能源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孙世轲表示,这些风机正推动陇东能源基地从单一发电向多能互补转型。
光伏,低碳转型的“能量核”。在白银15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中,90万千瓦的光伏装机规模占项目总装机量的60%。涵盖景泰寺滩东15万千瓦、景泰富民20万千瓦、靖远北滩10万千瓦、平川水泉25万千瓦及平川宝积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累计投资约32.3亿元。
从发电效能来看,光伏项目每年能发出15.7亿千瓦时的电,占整个项目年发电量28.5亿千瓦时的55%,相当于给“绿色能量引擎”注入了超过半数的清洁动力。这个占比不仅体现了“风光火储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也为山东电网提供了稳定的低碳电力支撑,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
“每年的清洁电力足以满足8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240万吨碳减排量,相当于为齐鲁大地种植了1.3亿棵树。”谈及白银新能源项目,孙世轲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储电,供需平衡的“充电宝”。在白银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赭黄色生土被压实成深褐色基座,一排排银灰色的电池箱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宛如训练有素的“能源士兵”。这便是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斥资8.1亿元打造的150兆瓦/600兆瓦时储能项目。作为配套储能设施,它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时囤电,低谷时放电,通过“削峰填谷”平衡电力供需。
西北新能源党总支委员、技术专家(二级)张兴顺介绍:“配置储能后,新能源电力的可控性与利用率显著提升,能有效避免弃风弃光带来的能源浪费。”
当风电因风力波动、光伏随昼夜变化导致供电不稳时,火电如“应急电源”快速补位,储能系统则同步调节,这种“风光火储”协同模式通过智能调度形成互补闭环,为陇电入鲁工程筑牢电力稳定输送的基石。
在黄土高原跋涉的创业者
山东能源集团“陇电入鲁”工程自启动以来,便因横跨甘鲁两省而面临多重考验。这场涉及多地区、多部门、多企业的协同攻坚,从规划衔接的政策差异到利益分配的协调难题,从建设标准的地域不同到跨区调度的复杂流程,每一步推进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统筹协调,以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灵台电厂于2020年5月25日成立,筹备组初期仅有6人。他们一到当地便立刻投入工作,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一步一步按照建设规划同步推进。“新建火电项目必须有替代指标,2×100万千瓦需要200万千瓦的淘汰指标。”灵台电厂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刘强回忆,“我们带着两省能源局的协调函,在济南与兰州之间往返数十次,终于在2021年12月拿到项目核准批文。”
此外,土地、环评、水土保持方案等先后做了几十本报告。他们跑遍28个部门办理了60余项开工手续,在45天内完成总承包单位比选。“2022年春节我们没回家,在板房里吃着泡面审图。”刘强笑着说道。9个月后,2022年9月26日,项目正式开工,此时现场已有4000名建设者集结。
白银的新能源项目前期开发也面临着手续办理时间紧、环节多、流程复杂等制约因素。项目建设团队同样争分夺秒。“西北光照时间长,山东6点入夜时,这里还能多抢90分钟。”孙世轲说,“这两年我们能完成建设任务,靠的就是把24小时掰成48小时用的拼劲。”
经过项目全员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2023年年底,已完成所有项目核准(备案)手续,9个项目土地预审全部完成。紧接着,项目接入方案、环评水保、地灾评价等全部完成,驶入了大规模建设的新阶段。
在项目前期协调难题逐一破解后,建设阶段的重重挑战又接踵而至。
“以天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必须干出高质量、快速度、好效益。”这是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时孙世轲的铿锵承诺,也成为镌刻在每位新能源集团建设者心头的攻坚誓言。
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地貌给项目开发建设出了道“难题”。
靖远项目300兆瓦风电场新建40台7.5兆瓦风机,其中7台位于岩石山体区域,施工难度巨大。这里海拔最高达2100米,与北滩镇周边1700米的区域形成近400米高落差,原本连羊肠小道都没有。
“岩石破碎是硬骨头。我们采取增加机械设备、延长作业时间的方式推进。”西北新能源靖远项目部负责人李亮说,施工队每天投入20余台挖掘机、破碎机24小时轮班,在山体间劈出47公里之字形便道。这些顺着山势盘旋的便道,每一米都凝结着他们“愚公移山”的韧劲。
可30度以上的黄土陡坡,加上80米的海拔落差,要运输50吨重的塔筒并不容易——车轮在松散的黄土层上直打滑。为此,靖远新能源项目部创新采用“双挖机牵引”的方式:两台挖机分别以钢缆连接卡车车头与车尾,前面的挖机往前拽,后面的挖机当“刹车”撑住。这套“机械护航”体系使750吨重的塔筒运输效率提升了40%,从开工到现在,未发生一起因山路难走导致的安全事故。这些在沟壑间辗转的“大家伙”,每一次移动都体现着建设者的巧思。
此外,甘肃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也成为项目推进的“拦路虎”。无论是灵台电厂的地基浇筑还是白银风机基础施工,都遭遇了这种“遇雨就塌陷”的特殊地质。若地基处理不当,将直接危及厂房和风机的结构安全。这迫使施工团队不得不为地基加固和防水处理额外投入时间资金,让本就紧张的工期和成本压力雪上加霜。
在靖远项目区,33台风机因湿陷性黄土层承载力不足,全部须进行桩基础施工。“比常规施工多了桩基钻孔、混凝土浇筑、28天养护和承载力检测等工序。”西北新能源靖远项目部业务主办王文强介绍说,“每台风机光基础施工就多花45天,团队只能靠优化工序衔接、增加机械、24小时轮班抢工期。”
而灵台电厂则采用“强夯+碎石换填”的组合工艺处理地基。“我们先用重锤将黄土层夯实,再填入级配碎石增强承载力。”灵台电厂党总支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国峰介绍说。
然而,挑战还远未结束,靖远项目区7.5兆瓦风机的吊装堪称极限作业。125米高的塔筒需要分5节吊装,单节最重达150吨。传统小风机3—4钩完成的吊装,现在单台需要14次精准起吊。仅叶片安装就得分三次单独作业,每片108米长的叶片像巨型机翼悬在半空,风速超过8米/秒时就会产生剧烈晃动,必须立即停止作业。
“黄土高原的风‘脾气大’,春季常刮10级以上大风,有时一刮就是好几天。”孙世轲指着远处的漫天黄土苦笑,“我们施工队在现场24小时待命,只要风速降到安全值,不管凌晨三点还是正午暴晒,立刻上设备抢工期。别人是‘看天吃饭’,我们这项目是‘等风干活’。”
这种拼劲化作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灵台电厂平均7天安装一层10.5米间冷塔;新能源项目47公里盘山便道提前15天贯通,33台风机桩基础施工周期压缩20%,7台岩石山体风机的吊装效率超出原计划30%......成绩的背后,浸透了辛勤的汗水、镌刻了奋进的足迹。
西电东送鲁陇共赢
“陇电入鲁”实现了多方共赢。
对山东而言,该项目实现电力保供与结构转型的双重赋能。新能源集团的陇电入鲁项目,为山东电力保障注入强劲动力。灵台电厂投产后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相当于济南1000万市民一整年的生活用电。灵台电厂执行董事李建新介绍:“更关键的是调峰能力——山东电网负荷波动时,可联动调节4000万—5000万度新能源电量输送,将甘肃风电光伏‘稳接稳送’。”
对甘肃来说,该项目是资源变现与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项目建设带动大量投资与就业,有力拉动甘肃上下游产业。灵台电厂每年消耗煤炭414万吨,为当地带来超30亿元产值。这不仅促进灵台县煤电化产业链发展,还带动煤炭开采、运输等相关产业繁荣,推动县域经济增长。
此外,灵台电厂和新能源项目还给当地提供了“就业饭碗”。从工地建设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都得要人,实实在在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工作难题。
甘肃平凉小伙王玉玺在灵台电厂物资采购部干了两年多,提起这份工作满是笑意:“单位招人多走校招,好多都是甘肃本地和周边学校学电力的。这儿工作环境好,工资在当地算高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能拿六千多,转正后还能涨两成。公司管吃管住,交的是六险二金,完善的保障让我们工作起来特别踏实。”
从环保角度来看,白银新能源基地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45万吨,为山东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支撑,同时带动甘肃新能源产业链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成为鲁甘协作的“绿色引擎”。
灵台电厂同样为当地的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电厂采用高效超超临界技术和先进的环保设施,烟囱出口污染物浓度优于燃气机组排放标准,兑现了“燃煤不冒烟、发电更清洁”的承诺。
而新能源项目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态价值也日益凸显。在庆阳市环县甜水堡镇,曾经裸露的荒山上,数万块深蓝色光伏板如蓝色鳞片密密匝匝覆满山谷。当地风沙大,光伏板积尘会对发电效率产生影响,因此运维人员需要定期冲洗光伏板。而水落下的地方,沙生植物得以生长。但草生长过快、过高会影响发电,到了秋冬季节干枯的草还容易引发火灾。传统的除草方式,像使用除草机、除草剂,虽然能解决问题,却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我们采用了一种巧妙的解决办法:允许附近牧民赶羊来吃草。”张兴顺笑道,“这样既节省了牧民的饲料成本,又减少了人工除草的成本。吃这种草长大的羊,人称‘光伏羊’”。
当平凉的电力照亮山东,当白银的新能源项目助力当地发展,山东能源集团已从外来投资者变成融入甘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地树立起山东国企的一面旗帜。这一项目是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体现了国企担当,为东西部协同发展提供了示范。
当记者挥别白银市时,一场甘霖恰好洗去漫天黄土。夕阳下,丹霞地貌赤红似火,输电塔在天地间勾勒出金色的经纬,光伏板折射出粼粼波光,风机叶片随黄土高原的风缓缓转动。在陇东,燃煤于锅炉中燃起橙红烈焰——这些跨越千里的电流里,有建设者的智慧汗水,更蕴藏着鲁甘两地“全国一盘棋”的共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