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当前,就业依然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兴产业人才难求和传统行业人才过剩使“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再加上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无法适配岗位需求。
另一方面,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残疾人、失业人员、女性劳动者、大龄劳动者等群体因就业能力、资源获取或社会环境影响,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特定挑战,需政策倾斜与社会支持。
此外,部分就业岗位薪资待遇低、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增加了劳动者的失业风险,不利于就业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发力。一方面,政府可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指导,搭建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助力精准就业。同时,企业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