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新业态下的“舌尖安全”
创始人
2025-07-19 04:27:13
0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一名网络主播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电商直播产业园直播带货。新华社发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浙江省建德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开展“草莓放心购”食品质量安全系列检查活动。新华社发

    外卖小哥正在取餐。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法眼观·聚焦食品安全法治保护②】 

  手机一键下单,美味的外卖半小时就能端上饭桌;直播间点心饮料等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动动手指就能到手……随着平台经济发展,食品新业态兴起,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食品被“搬”到线上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同步被“搬”到了线上:无堂食餐馆后厨脏乱差,平台订单却依旧火爆;食材虽过期,但仍继续使用;直播间承诺无公害,到手后发现货不对板,等等。

  食品新业态由于其经营模式灵活、跨区域属性强、数据更新快等特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趋于隐蔽化、网络化,由于潜在风险游离于监管之外,使得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关乎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食品新业态新模式进行严格监管必不可少。

让外卖吃得更安心

  如今,外卖服务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外卖经济”体量庞大。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在不少城市,无堂食外卖模式由于低成本、灵活性强的特点,在平台上迅速普及。

  菜是现炒的吗?后厨干净吗?厨师操作规范吗?看似“物美”与“价廉”能够兼得,但现实中却并不乐观。无堂食外卖店铺经营门槛低,规模小、经营地址和人员变动频繁,因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容易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虽然外卖平台上显示一些商家的营业场所干净且整洁,但实际上可能是不堪入目的家庭作坊,‘摸着粘手,踩着粘脚’。有的滥用添加剂,有的食材可能已经过期甚至发霉。”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指出,同时,消费者拿到的很可能是提前做好的速食菜肴包,由上游厂家集中制作,外卖商家集中采购,售卖时只需稍微加热。此外,由于审核不严,商家花几十元或百余元从网上购买假健康证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这些信息,消费者很难获取。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使消费者陷入被动,发现问题时也多是损害事实发生之后,很难做到事前预防。不少消费者调侃,有时候点外卖就像是在“开盲盒”,甚至直呼:“那些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震惊,越来越不敢点外卖了。”

  有专家表示,这一方面是商家信息“不透明”,消费者知情权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另一方面是监管的缺失,某种程度上让外卖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加强食品安全监督,近年来,各地在积极推动外卖平台接入商户实时加工操作视频,力求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比如广东省广州市推进“明厨亮灶”建设、重庆市出台《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这些做法为外卖行业规范经营提供了一种借鉴。

  但是,也有专家表达了担忧,由于缺少统一的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外卖商户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的覆盖率不是很高,切实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不容易,因此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加以推动。

  关于平台责任,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网络餐饮平台要保证入网商户许可信息真实。但是,在陈音江看来,尽管监管和处罚力度不断加强,外卖平台上的套证或假证经营行为并未得到彻底遏制,商家“阴阳地址”“多店一证”“僵尸复活”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比如,有的商家靠套用别人的餐饮证照违规经营;有的商家以连锁经营总店或美食城为依托,一张总店餐饮服务许可证被多个分店共同使用等,这些都易引发食品安全风险。”陈音江表示,虽然外卖平台对商家负有监管义务,但商家入驻量与消费者使用率关系到平台利益的实现,其更愿意把扩大规模和追求销售量作为运营的最终目标,以追求实现更多利益。

  陈音江建议,一是应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做好入驻商家准入审核工作,严把入驻商户准入关,把一些违法违规、证照不齐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商家挡在网外。二是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线上线下联动,双管齐下,严厉打击发现的网络餐饮违法行为。三是从立法上继续推进餐饮服务经营者开展“明厨亮灶”活动,同时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推广在平台上公示失信商家的信息,将信用记录与营业执照信息和个人身份信息相关联,杜绝不良商家换“马甲”经营。

谁来为直播间里的食品安全负责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直播电商GMV(商品交易总额)超4.5万亿元,占网络零售额近三分之一。直播电商行业的突飞猛进,新业态新模式为食品消费带来新的可能。

  “家人们,纯天然酱牛肉,不含防腐剂,满100元立减20元,活动仅限今晚,买到就是赚到……”“线下店铺一箱近千元的酒,直播间下单只需两位数”……直播间类似话术,人们并不陌生。但是,买到真的就是“赚到”吗?

  此前,就有不少知名主播因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翻车”。如东北雨姐售卖不含红薯的红薯粉、小杨哥带货“香港美诚月饼”翻车,以及被网民热议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等。引发人们对直播间里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这些事件经舆论发酵后,平台介入、主播道歉,甚至主播先行赔付消费者损失。但是就直播间网购而言,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往往直播方并非售卖方,售卖的店铺又不是生产方,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可能找不到责任方。

  现实中,网络主播往往拥有较大的流量,通过直播带货抽成可以将流量变现。但这也存在着风险,网络主播可能对其直播间销售的商品尤其是食品等了解并不多。一些不法商家对网络主播许以较大利益,网络主播为了高额佣金铤而走险带货坑害消费者,在直播间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甚至有毒有害的食品产品,进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些头部网络主播有自己的选品团队,且有相当的选品标准,在带货食品等商品时,消费者出于对主播的信任而选择在其直播间消费,通常能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双赢’。”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表示,与此同时,有些主播由于没有选品团队,或者选品团队风险把控能力不足,这就容易沦为一些不法商家“围猎”对象。

  根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生产者、经营者要求损害赔偿。直播带货的主播是不是经营者呢?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周辉表示,根据电子商务法,如果主播直接参与商品销售,如自建供应链、私下交易等,构成电子商务经营者,对其销售的商品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直播带货主播也可能要承担广告的相关责任。周辉表示,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网络主播通过直播带货,构成商业广告的,应当依法承担广告主的责任和义务。在主播自主带货模式中,主播既是广告主,也是电子商务经营的主体,其扮演多重角色,意味着也要承担多重责任,比如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薛军认为,食品安全是“舌尖上的安全”,直播带货应对食品等商品设置一定门槛,避免一些不法商家与无底线主播联手坑害消费者。虽然法律上明确了带货主播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但仍应完善立法,明确将食品安全风险把控前移,比如明确严控选品准入机制,查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证、检测报告、商标注册等资质文件,确保合法合规‌;平台也应强化监管,畅通伪劣产品投诉维权渠道,同时加强对相关广告行为的审查力度,打击虚假宣传。

守护好家门口的“菜篮子”

  “今天下单,明天提货”“蔬菜新鲜,品类多样,价格实惠,比超市便宜”“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近年来,社区团购进入人们的生活,给市民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实惠。

  社区团购是一种基于社区场景的新型零售模式,借助微信群、小程序等线上社交平台,通过“团长”组织社区居民集中拼单,平台根据订单集中采购、配送至社区指定地点,再由居民自提或送货上门的消费模式,主要销售生鲜食品等高频消费品。

  所谓“团长”,就是“中间商”,负责将有共同购物需求的居民聚集起来,然后与供应商协商价格、选择商品,并最终促成交易。

  但同时,社区团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经营现象也引发不少人吐槽:团购的菜品不新鲜、收到的水果是烂的、鸡腿没标生产日期,以及售后服务形同虚设等,这些现象也引发人们产生如何守好家门口的“菜篮子”的担忧。

  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副教授杨帆认为,“团长”资质是社区团购食品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是否能从源头、过程到售后全方位降低安全风险,关系到消费者能否买到合格商品。

  “团购平台上,部分‘团长’由于把关不严,其对接的一些供应商可能缺乏合法经营资质,食材可能来自未备案的小作坊、散户,存在生产环境脏乱、加工运输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杨帆指出,如蔬菜、肉类等生鲜类产品,可能存在农药、兽药、重金属超标等情况;预包装食品可能是临期或过期产品重新包装后售卖的;不同货品运输、存储过程中混装产生污染、变质等,这些行为和现象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此外,一些社区团购食品缺乏清晰的溯源信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快速追踪源头并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平台与商家、团长之间责任划分模糊,食品出现问题后,消费者往往面临举证和索赔困难。”杨帆说。

  要守护好家门口的“菜篮子”,杨帆认为,一是从立法层面加强对社区团购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平台监管责任,严格对供应商资质进行核查,禁止无资质商家入驻,如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检验检疫证明等;二是强化“团长”资质管理,可探索推行“团长”备案制度,将“团长”身份、提货点地址、贮存条件等信息进行备案,增强透明度、规范性;三是对生鲜、冷链等高风险品类实行“一品一码”溯源,不符合标准的商品立即下架;四是监管部门将社区团购纳入重点抽检范围,利用大数据追踪异常订单,提前预警风险,实现常态化监管巡查,等等。

  杨帆也提醒,消费者通过社区团购方式消费时,应注意证据留存,以备维权之需。比如,下单时截图保存订单详情、商品描述及售后承诺,收货时全程录像记录商品外观、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尤其对生鲜、冷链食品需重点拍摄包装完整性和冰袋状态,同时留存与团长、平台客服的聊天记录,形成“交易—商品—沟通”的完整证据链。

(本报记者 王金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查处诬告陷害:打 “歪风”,正... (来源:上观新闻)7月18日,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通报了7起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和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典型...
主流价值语料库上线倒计时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袁蓠芊 班浪)7月18日上午,主流价值语料库(贵州)项目合作签约暨项目...
茶饮喝出新滋味 近年来,奶茶与新中式茶饮日渐风靡。以道地食材、药材以及特色美食小吃为元素的茶饮系列,为茶饮行业增添了...
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储能部件,其材料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深圳...
安宁:雁塔红梨节周末启幕   本报讯 记者张星宇报道 记者从安宁市获悉,雁塔村红梨节于7月19日拉开帷幕。  启动仪式当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