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7月14日,在五师八十九团六连的一处棉田里,五师农科所棉花研究室主任朱波蹲在田埂上,眉心拧成了疙瘩:“史大哥,你这块地的棉花花蕾长势偏弱,肥料是不是没跟上。”
棉田的主人、八十九团六连职工史俊峰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这段时间我肥料也没少用,怎么会这样?”
眼见史俊峰一脸担心,朱波从车上的后备厢里搬出便携式土壤检测仪。仪器连接手机后,屏幕上跳出精准的数据:氮磷钾含量、pH值、有机质比例……
“目前这块地钾元素偏低,蓄水保肥能力不够。”朱波点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说,“近期你要用些含腐植酸的水溶肥,滴灌时配上,保准能让花蕾壮起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五师农科所的“看家本领”之一,在双河市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征程中,这项技术为棉农节本增效立下汗马功劳。
史俊峰是连队有名的种植能手,每次棉田里出现问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朱波打电话咨询。
这份信任,来自两年前。
2023年7月的一天,一场暴雨突袭了八十九团六连的棉田。凌晨3点,朱波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史俊峰的求助声:“我家东头的30亩棉花地全被淹了!”
朱波抓起雨衣冲进夜色。车灯刺破雨幕,沿途棉田已有多处积水成洼。来到史俊峰承包的那块棉花地,朱波没有休息,立即蹚着没过小腿的泥水,打着手电筒仔细查看棉株的受损情况。她敏锐地发现,大多数棉花的主茎并未折断。
“别慌!‘五师16-15’的抗逆性这时候该显身手了!”朱波说。五师农科所培育的“五师16-15”棉花品种,凝聚了科研人员13年的心血。它具有发达的侧根系统,能在极端天气后快速恢复生长。
听从朱波的安排,史俊峰开始在棉田里开沟排水,同时喷洒叶面肥。棉田受灾后的第七天,倒伏的棉株竟齐刷刷地昂起了头,新生的花苞从叶腋处钻出来。
从那之后,史俊峰逢人便夸朱波水平高,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专家。
2002年,朱波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五师农科所从事基层科研工作。在20余年的时间里,她审定棉花品种11个,3次荣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3年,她荣获“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2016年起,朱波成为五师农科所科技特派员团队中的一员,她积极投身五师农业一线,为促进五师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朱姐,你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下大豆复播选用的品种?”
“朱姐,你们那里有棉花套播的资料吗?”
……
田管期间,朱波每天都非常忙碌,除了要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也让她跟团场职工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除了一些固定的联系户,还有一些是自己主动找来的连队职工。每年冬季,我会去连队给职工讲课,课后留下联系方式。到了农忙时节,连队职工有问题就会给我打电话。电话里解决不了的,我就跑一趟。”朱波说。这几年具体服务了多少职工群众,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朱姐这些年服务职工群众4000多人次。”一旁的同事黄佳怡说。
从2023年起,朱波开始担任五师双河市连片经营地的“科技特派员”。
“我从事棉花育种、栽培研究20余年,对这方面有心得,但其他作物却很少涉及,几万亩地的服务工作能做好吗?”面对上万亩的连片经营地,一开始,朱波有点担心。
“科技工作者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写在实践里。”五师农科所所长曹阳的这句话,鼓舞了朱波。
“不会的可以学,我身后还有农科所整个团队。”朱波心里有了谱。
从小麦、大豆到玉米,只要和职工群众地里作物有关的种植技术,朱波都开始涉猎。近年来,作为五师服务“三农”工作小组成员和五师双河市技术服务专家组成员,朱波先后完成《棉花质量分析报告》《棉花灾后管理技术措施》等10余份技术资料的撰写,为五师双河市棉花高水平种植、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事育种工作多年,朱波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一粒种子的旅程终点,永远是另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春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征程没有止境,朱波,这位从土地里“长”成的专家,仍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