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元村“儿童之家”一片欢声笑语,“爱心妈妈”亲子水果拼盘活动正热闹开展。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们欢聚一堂,孩子们用巧手制作创意果盘,亲手送给老人们。老人们轻抚着孩子的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甘玉闻和年轻的父母们站在一旁,眼里满是欣慰。
“儿童之家”越办越好
那元村靠近广西的右江,村里还有个“那元湖”,村里不少家长靠分装水果等零工维持生计,常常要忙到深夜两三点才能回家。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们总爱在水边玩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这些孩子有个安全的去处,可以安心写作业、有人陪伴玩耍,2020年,在隆安县妇联的精心指导下,甘玉闻主动成为儿童主任,肩负起创建那元村“儿童之家”的任务。
“儿童之家”组建之初,甘玉闻和妈妈们意识到自身能力有限,便向隆安县民政局寻求帮助。县民政局派来专业团队,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活动手册,还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与孩子交流、处理突发状况,并进行应急培训。在专业指导下,“儿童之家”越办越好。
现在,甘玉闻已经不再任儿童主任,但她依然热心参与“儿童之家”的工作。每个月,她都会精心策划不同主题的特色活动。1月,她组织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包云吞、包水饺,孩子们在贺卡上写下新年祝福;3月,壮族特有的“三月三”,她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包糍粑、搓青团……今年5月的母亲节,甘玉闻教孩子们用彩泥创作,孩子们把彩泥变成一朵朵绚丽的鲜花送给妈妈。
近期,为了让“儿童之家”进一步发展壮大,甘玉闻正在忙着组建一支“爱心妈妈”团队:“我一个人做的事情有限,就想着把队伍扩大一点。”经过报名、挑选后,甘玉闻对妈妈们进行培训,教他们怎么和孩子交流沟通、去屯里走访如何注重细节以及怎样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近况等。“留守儿童缺少关爱,我们就送一个爱心给他们。”那元村最远的屯距离“儿童之家”有3公里,一些孩子难以到“儿童之家”做活动,甘玉闻就带领“爱心妈妈”团队去屯里,把关爱送到孩子身边。
“把你们的同学都叫来”
“当时我每天都忙不过来,小孩一回来就玩手机,我恼火了,就叫他来帮忙。”回忆起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场景,甘玉闻爽朗地笑了。她不仅把自家的孩子“揪”了过来,还动员村里两个大学生加入了志愿队伍。
3个年轻人很快投入到课业辅导和活动组织中,甘玉闻鼓励他们:“把你们同学都叫来,不用做什么,就聊聊大学生活就好。”这个简单的要求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加入。人多了以后,甘玉闻就让他们着手做更多工作,渐渐地,在共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紧密的团队,“那元之光”学生志愿队悄然生长起来。
甘舒萍是大学生志愿者中的一员,她在“爱心妈妈”们的呵护下成长。考上大学后,每年寒假她都会回到这里,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份温暖。“只要回来一天,就做一天志愿者。”说起甘舒萍,甘玉闻的言语中充满欣慰。在甘玉闻的言传身教下,甘舒萍萌生了新的理想:“我要像甘老师一样回乡村从事社工服务。”
今年,甘舒萍的弟弟甘文毅也考上了大学。在姐姐的带动下,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姐姐毕业了,弟弟又接上,这就是最好的传承。”甘玉闻欣慰地说。
“那元之光”大学生志愿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从3名开拓者发展到十几个人,再到如今超百人的规模。不仅本村学子,连邻近乡镇的大学生也闻讯而来,让这份善意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大学生志愿者们不仅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描绘大学生活的美好图景。他们与孩子们分享的生动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等你们考上大学,也可以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回来当志愿者哦!”这样的话语常常挂在大学生志愿者嘴边,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我以后也要上大学,然后回来教弟弟妹妹!”
他们需要更多关注
作为村委委员兼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甘玉闻经常去村民家访问交流,解决村民们的困难。
村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已经瘫痪3年,属于一级残疾人。老人的孩子为了生计整日奔忙,能给予老人的陪伴和照顾十分有限,老人的医疗费用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甘玉闻得知老人的孤独和困难后,时常去到老人家里陪他聊天。在她的帮助下,老人成功申请到了残疾人护理费,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每年,甘玉闻还肩负起“控辍保学”的工作。在那元村,部分孩子在四五年级就产生了厌学心理,倘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初中时很多孩子就会辍学。甘玉闻深知问题根源所在:“他们不是没有钱读书,是缺少关爱,心理上想寻求关注。”
这个阶段的孩子恰好处于叛逆期又沉迷网络,甘玉闻和他们沟通特别注重方式方法。她先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当孩子真正信任她之后,再引导他们继续完成学业。今年以来,甘玉闻走访了20个孩子。她一次次地给予孩子们鼓励和支持。经过她的努力,在这20个孩子中,有8个已经重新背上书包,返回校园。
下一篇:怎么看近九成新增贷款流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