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谭伦 大连报道
进入202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走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69.9万辆,同比增长45.2%。而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则对半导体的需求量和复杂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受此推动,国内市场对高性能汽车半导体芯片的需求显著增加。据QYResearch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905.4亿元,较上年增长6.52%,预计2025 年将攀升至 950.7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国际半导体巨头也在加快在华投资布局的步伐。近日,恩智浦在媒体开放日期间宣布,从今年年初开始,恩智浦成立了新的“中国事业部”业务线,今后将加倍履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据其透露,该事业部不仅将是一个销售实体,也是整合了包括销售、研发、运营、质量、技术支持在内的复合角色,从而能让恩智浦在中国区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好的产品力服务好中国企业。
“对我们来说,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有长足进展的市场,中国汽车工业也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技术。”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在会上表示,中国市场已经占据了恩智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截至目前,恩智浦在华员工超过6000人,拥有6个大型研发中心,定义、设计和开发超过200款产品,服务中国超过了6000家企业客户。
李晓鹤强调,中国工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已经达到8%,汽车市场达到10%以上。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占全球比例约70%,中国电池产量占全球的比例约76%,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中的56%也在中国。
在总结中国市场的特点时,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高级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Jens Hinrichsen用“创新迅速、快速的开发周期、激进的上市速度,追求成本效益”来形容,这也是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所在。
但Jens Hinrichsen也同时指出,中国市场面临着人工智能集成、安全与保障要求提高、可扩展性等挑战。在其看来,长期的成功取决于真正的创新和品牌价值的差异化。随着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的出现,OEM(代工生产)需要在采用新技术的速度与保持平台开发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保持成本效益和创新驱动。
CHIP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指出,外资半导体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生态系统。仅仅提供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特点,开发出具有成本竞争力、符合中国标准和习惯的产品。与本土企业合作,共同定义产品和技术路线,这是当前外资半导体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大重要趋势。而云岫资本副总裁俞枫此前也预计,为了降低成本、更好服务客户,外资厂商会逐渐采取local for local(供应链本土化管理)策略。
这一点,也在恩智浦此次的新战略上得到印证。 李晓鹤明确表示,恩智浦“中国事业部”旨在定义、执行和最大化“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全球”战略,从而在最前沿推动业务增长,实现快速决策,把恩智浦的全球资源和创新领导力与“中国速度”结合起来,以支持中国汽车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产业生态合作方面,恩智浦此次也宣布与中国新能源汽车阵营代表零跑、吉利、深蓝、长城汽车等展开合作。
同时,记者注意到,通过与中国本土晶圆代工厂合作,提升芯片制造的本土化水平,也在成为许多国际半导体巨头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和供应链韧性挑战的选择。
例如在2024年11月,意法半导体宣布与中国晶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合作,计划到2025年年底在华虹无锡工厂生产40nm制程的MCU芯片。几乎同一时期,英飞凌科技公司CEO Jochen Hanebeck也公开表示,英飞凌计划在中国晶圆厂生产芯片。
而在此次会议上,李晓鹤也表示,恩智浦和中芯国际保持着密切合作,并期待日后进一步加强这一合作关系。此外,据其透露,恩智浦也在不断建立和扩大中国后端装配测试、封装测试等和外围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毫无疑问,包括恩智浦在内的最新战略,折射出中国正在成为半导体国际巨头重点落地的目标地。据SEMI预估,2025年中国芯片设备投资仍高居全球首位,达380亿美元,这显然也进一步彰显出外资对中国市场扩产的底气。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