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近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乡约美育·乐舞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石阡县,以石阡县五德镇为中心,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美育支教到文艺惠民,从田野采风到社区靓化,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双耳倾听呼声,以音乐舞蹈为媒,探索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举办文艺汇演,促进文艺惠民
音乐学院“乡约美育·乐舞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本次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送文艺下乡。结合石阡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实践队精心打造了20余个文艺节目,节目涵盖红色歌曲、民族舞蹈、本土音乐、小品等多类艺术形式,送上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芦笙演奏《欢庆的日子》依托石阡县红色资源禀赋,实践队演绎《唱支山歌给党听》《万疆》《美丽中国》《爱我中华》等经典歌曲及反映新时代成就的作品,并邀请五德小学、五德幼儿园的同学们表演红色主题的节目作品,探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建设贵州路径,以艺术形式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好评。
开设艺术课堂,浸润美育教育
音乐学院“乡约美育·乐舞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面向五德小学的160余名学生开展支教活动。一方面,开设文化课程义务辅导课堂,帮助小学生巩固提升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开设乐理启蒙、民族歌曲传承、民族舞蹈教学等特色美育课程,建立“1+1+N”传帮带机制(1名大学生+1名本地教师+N名小学生),创建五德小学合唱团和舞蹈队,后续将深化校院合作,通过远程指导等方式进行常态化训练,不断提升乡村儿童美育素养。
实践队员和孩子们开展互动活动期间,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表现,不仅学会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还在舞蹈教学中展现了他们的天赋和活力。实践队员耐心指导,细心纠正每一个动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收获。
采集民族音乐,助力文化传承
活动期间,音乐学院“乡约美育·乐舞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调研组深入村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活动。采集、整理石阡地方民族音乐,挖掘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实践队员走访采录仡佬族民歌在五德镇新华村,实践服务队调研组成员拜访了石阡苔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飞,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苔茶历史、非遗制茶工艺传承;采集仡佬民族传统采茶歌,揭开苔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密码。在青阳乡,实践服务队调研组成员与当地老年协会山歌队展开交流,系统采录仡佬族传统音乐,经过专业设备收集与整理,共获取18首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歌谣——《采茶歌》《薅草锣鼓》《四季歌》等,为仡佬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增添了珍贵素材。
宣传治理政策,手绘美好愿景
在五德镇京州社区,音乐学院“乡约美育·乐舞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联合驻村干部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宣传。
实践队员为社区开展墙绘队员们深入村户,分发宣传资料,用通俗的语言为村民们讲解政策——清理生活垃圾与村内塘沟、改造厕所与提升村容、治理乱搭乱建与污水排放的重要性。
活动中,团队成员主动执笔美化在京州社区居委会墙面,围绕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生态宜居等主题,精心设计墙绘方案,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风光图,既美化了社区环境,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景。村民们纷纷驻足欣赏,赞不绝口。
重走长征路,薪火永相传
活动期间,音乐学院“乡约美育·乐舞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甘溪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追寻先辈足迹,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在烈士纪念碑前,聆听甘溪战役中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缅怀先烈,铭记党恩。
实践队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实践队全体党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齐唱《如愿》献给英雄烈士,先辈们浴血奋战换来今天的锦绣山河,歌声回荡在群山之间。
青山埋忠骨,万世传英魂。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中,队员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激励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审:柴 睿
二审:周中英
三审:张天明
原标题: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乡约美育·乐舞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乡韵浸润美育同行 乐舞青春芳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