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创始人
2025-07-18 18:38:19
0

转自:浙江发布

  关于浙江茶产业有两句话,“世界茶乡看浙江”“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这些都是浙江茶产业的生动写照,也体现了浙江茶产业的地位。

  小布从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5月,浙江茶总产量10.6万吨,产值238.2亿元,同比均稳中有升,而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双双比去年同期增长超20%,达7.54万吨、2.27亿美元。其中,抹茶、名优茶与新式茶包崭露头角,出口产品结构更趋多元,与珠茶、眉茶两大经典共同撑起今年浙江茶出海“开门红”版图。

  面对国内外茶生产、茶消费、茶生活的新趋势,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茶农增收致富,持续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金名片。

  《实施意见》明确,做强龙井茶、白化茶、早茶、其它特色茶四大产区,加快形成“三品三多”新格局,即在品类上“以绿茶为主导,红茶、黄茶等多茶类协调发展”;在品牌上“以龙井茶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多品牌协同并进”;在产品上“以茶叶为主体,茶饮品、茶食品、茶日化品、茶保健品等多产品协力开发”,进一步巩固浙江茶叶强省的优势地位。

  到202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20万亩,干毛茶产量超过21万吨,干毛茶产值超过315亿元,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达到35家,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300亿元,累计培育2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到2027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30万亩,干毛茶产量超过22万吨,干毛茶产值超过350亿元,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达到50家,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累计培育3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支持名优绿茶产区升级装备、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实施意见》提出以下举措↓↓

优化茶叶区域布局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龙井茶产区质量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加工精深化,深化白化茶产区产业融合和多业态发展,加快早茶产区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升级,推动其他特色茶产区做精做优“一县一品”。支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农事(茶叶)服务中心。

推进茶园宜机化建设

  支持茶园宜机化改造、土壤改良和树冠更新;支持无人机、轨道机、自走式耕肥一体机等推广应用,扩大茶园机械化作业规模。

  到2025年底,宜机化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到2027年底,宜机化茶园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

加快名优绿茶提档

  支持名优绿茶产区升级装备、优化工艺、提升品质,推动自动化、连续化、数字化生产线建设,完善冷链贮藏设施设备。

  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现代化名优绿茶加工生产线450条以上。到2027年底,累计建成现代化名优绿茶加工生产线500条以上。

推进精深加工产业化

  鼓励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推进茶园适度规模流转,建设标准化原料茶基地,构建“企业+基地”合作模式。

  支持开发适应新业态、新消费群体的茶饮品、茶食品、茶衍生品,打造茶叶研发中心,培育壮大龙井茶和抹茶等特色茶饮生产基地。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红茶、黄茶等多种茶类,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

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支持建设国家级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分类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推进新品种创制选育。

  建立省、市、县三级茶产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支持茶叶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研发应用。

打造浙茶品牌矩阵

  构建“龙井茶+区域公用品牌”的“1+N”浙江绿茶品牌矩阵。建强“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品牌,打造龙井茶品牌集群。

  引导各地做精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字标浙江农产”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鲜明浙茶历史经典文化特色的原创IP。

完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优化茶叶产地市场布局,推动茶青、干茶产地市场改造提升。鼓励各地拓展连锁加盟、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经营销售模式。

  巩固全国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成果,推动浙产茶叶包装全面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

推动茶叶出口结构优化

  加快名优绿茶全球推广,重振珠茶出口产业,支持茶叶出口企业参加国际性农产品会展和到境外开设窗口,提升出口茶产品品质。

  支持通过新式茶饮等出海带动茶叶贸易。依托浙商海外资源,开展海外茶文化展示交流,拓展名优绿茶国际市场新消费。

深化茶旅融合发展

  支持建设功能丰富、沉浸体验的茶叶特色小镇和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一批“茶园+创意加工”“茶园+主题民宿”“茶园+风景名胜”等特色茶旅线路。

  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茶叶特色小镇35个、省级茶旅融合精品线路35条。到2027年底,累计建成茶叶特色小镇50个、省级茶旅融合精品线路50条。

传承创新茶文化

  加强古茶园、古茶树、古茶场等保护开发,支持茶叶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

  到2025年底,累计打造非遗茶空间70家。到2027年底,累计打造非遗茶空间100家。

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

  迭代“茶产业大脑+未来农场”,集成推广温湿度物联感知、病虫害自动监测、肥水智能管控、质量闭环追溯等新技术新装备,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加工设备、市场销售、品质监管等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提升。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鼓励各地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推动茶企上市,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个性化品牌。将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纳入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支持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支持各地加强茶叶“新农人”培养,培育一批茶叶非遗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直播达人等高技能人才,支持设立制茶大师工作室。

完善联农带富机制

  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茶叶联农带农机制。支持村集体以资产、资金等入股与茶企开展合作,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收。

加强跨省协同联动

  充分利用省内省外茶叶资源,加强产加销合作,发展茶叶“地瓜经济”。依托茶树种质资源和机械装备优势,加强基地共建、技术共推、人才共育、利益共享,深化与产茶大省协同协作。

强化政策支持

  统筹各级各类涉农涉企政策,支持标准化茶厂、名优茶和原料茶生产线、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项目建设,加快茶园、茶厂装备以旧换新。探索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将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纳入补贴范围。

  完善茶园政策性保险,引导开发地方特色保险新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茶叶企业的融资支持,创新茶园抵押、设施租赁贷款等信贷产品。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发挥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茶文化研究会等作用,探索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做好茶叶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茶叶相关专利申请,维护浙茶品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济南市历城区锚定“3+2”主导...   7月18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4场——历城区专...
A股市场看多,业绩成主线 上证指数震荡后回暖,创业板强势反弹,科创板走势向好,量能 1.53 亿,操作按轮动,勿追高。市场虽过...
蚌埠新认定63个基础级智能工厂 (来源:蚌埠新闻网)转自:蚌埠新闻网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顾楷 通讯员 刘长勇)近日,市工信...
创始人把良品铺子卖了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围绕这场交易,仍有更多疑问待解。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欣编辑|米娜图片来源|...
电影母子情深观后感 电影母子情... 妈妈,一个神圣的代言词,一个让我们来到世界,却痛苦自己的人。妈妈就是那个对我们用心良苦,让我们吃的最...